至17世紀中期才開始在英國使用這種鍊鐵技術。
二是鍊鐵爐操作的半連續性,即出鐵後用泥堵住出鐵口,然後鼓風再煉。
而歐洲此時的鍊鐵則是等爐冷卻後才把鐵取出來,然後再熔化冶煉。
三是獨創了一套鋼鐵生產系統,即把鐵礦砂煉成生鐵,再由生鐵煉成熟鐵,然後由生鐵、熟鐵合煉成“灌鋼”。
當然,能不能生產出合格的炭鋼,那是機率和經驗的問題……所以,一但出品了一爐含炭量較為合適的“好鋼”,那可真是驚天地,泣鬼神……所鑄之劍,已經可以接近那面世界裡普通的菜刀水平了……但是要讓古人形容起來,得把人嚇死。
當然就這個水平的鍊鋼方法在此時的歐洲還根本沒有出現呢。
四是助熔劑的使用。即在炒鐵爐的生鐵上撒上泥灰,用作熔劑,然後用木棍攪動,以幫助氧化。
可見,在這個明代時期,明人們已經掌握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冶鐵鍊鋼技術。這一點,就連那面的世界中,研究世界冶金史的外國學者也真心承認,這種“把生鐵和熟鐵放在一起鍊鋼正是後世平爐制鋼方法的先聲,猶為世界所無”。
有了這麼先進的鍊鐵鍊鋼之法,鋼鐵產量在當時也是舉世無雙,但卻無法轉化成戰鬥力,乃至被剛剛走出部落文明的前清韃虜打得屁滾尿流??
就這個問題,漢唐集團的人也曾經展開過大討論,從宏觀到微觀,大家都提到了,最後總結出一點:鋼鐵無法轉變成戰鬥力,這個問題不是出在鋼鐵技術自身上,而是整個社會的轉化系統出了問題。
這樣的討論有些類似生物課上的解剖……每個人都從中得到實際的經驗教訓。
諸如理工生們得到了社科知識,可以跳出技術看問題;文科生們得到了技術知識,可以把理論與此時的實際技術水平聯絡起來。
那面世界的網文撲街寫手楊友行得意洋洋地寫道:誰說中年人不能是學習型的?我們才是真正的學習型人才……
江鐵生當時正在為教明人勞工使用鍋爐而惱火,加個炭他們都要嚇得半死!
他噴楊友行說:“學習型?你放下筆來我這裡學習吧,你要是能找到鍋爐的冷凝器在哪兒我就服你!最煩嘴炮黨了。”
梅樂芝經理這時看出鄭斌有些不服氣,他便開啟自己的ipd,把裡面資料中的平爐生產技術和產能說了幾條。
鄭斌的眼睛都變圓了,脫口而出,道:“你拿的是天書嗎?如此鍊鐵**,你也肯教我等?”
“它叫ipd,不是天書。我們漢唐集團也可以教你們,你回去後也可以挑選工匠前來。”
“不,不,我不回去,著幾個手下去辦即可。”
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中年大叔和野心青年中選擇
兩千擔鐵錠……一百擔桐油……五百擔棉花……五百匹棉布,這些資料,分條書寫在一張禮單上。
隨著這張禮單同來的,還有一封信,那信尾處正是大紅色的永勝伯鄭彩的印鑑,鮮紅異常,明顯是剛印上不長時間。
信的主要內容很簡單,大概就是表達已經仰慕很久,卻一直未有相見機緣的遺憾,並對他們驅除紅毛蕃表示高興,還痛罵了紅毛蕃的罪惡,表示和漢唐集團同仇敵愾……在這封信最後的五分之一處,終於提到了戲肉,為了應對韃虜的侵擾,想買他們繳獲自紅毛蕃的火炮火銃……並表示一定會提前付貨,然後交易,所換之物,必將量福建之所有……
伍大鵬董事長看完後笑了笑,隨手遞給了剛剛趕來的梅樂芝經理,說:“梅經理你看看吧,這個永勝伯在開頭用了‘臺鑒’的稱呼,表示和我同輩。在結尾處,又用了下對上的‘至盼及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的結束語,表示極盡謙卑……可同時他又用上了永勝伯的禮印,這是告訴我們別給臉不要臉啊……哈哈。這還是海盜級別的人……要是同他們純正的知識分子鬥心眼,弄清種種暗示,還真會讓人心累啊。”
梅樂芝經理也很快看完了信,又欣賞了一下永勝伯的禮印,說:“從紋路上看,這只是一個木印,看來南明政權連玉印都拿不出了……不過他們情報工作搞得不錯,五位董事一個個都提到了。”
伍大鵬董事長說:“那不算什麼,我們也沒費那個心搞什麼保密工作。我們召開董事會吧,他們的行為打亂我們的計劃了……也請你參加,經濟這塊兒,只能全都交給你了。”
梅樂芝經理努力想幽默一點兒說話,他也笑著說:“當然嘍,硬技術搭臺,軟技術唱戲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