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部分(3 / 4)

小說:逼上梁山 作者:朝令夕改

理天下的中央朝政機構後,李民成立的各個部門任命的官員,李民大部分都不認識。

這不僅是李民有心放權,不想參與,也是上千人的大機構,即使以李民神識神通能記得過來,那也沒那個必要。不過,既然這個趙新進言,不管是他真的忠心他李民也好,還只是為了表現忠義,意圖引他李民關注。或是為了留名青史,李民都不準備深究,可李民卻一定要將其壓制下去。為今後李綱內閣上位,完成他李民的政治設想,合理的擔當甩手掌櫃的,清平道路。

故此,李民淡淡的環視了一下群臣,理所當然的說道:“朕受命於天,統帥天下,百官文武,即是朕用來治理天下之臣工,事事皆要朕親理,朕要你等何用!”

給兒嘍一下子,趙新好懸沒讓李民一句話頂的背過氣去。真是見過昏君,沒見過這樣理直氣壯的昏君,而更可氣的,這個昏君,還是他們以前認為是明君聖主的。

趙新在士林中,本以言辭犀利,義理精通馳名,卻是很少遇到敵手,可今天被李民一番光明正大的甩手論,愣是給打擊了。

而趙新被李民訓斥,氣的啞口了,卻是氣壞一人。當下站出來大聲說道:“陛下,此言拗矣。臣聞:天子代天牧民。故,天子為萬民之表率,百官之表率。上粱不正,下樑必歪,上行下效,天子怠政,則百官怠政。豈是天子委天下事於百官可託詞。譬如,百姓種稻,撒下稻種,還需常常施肥、澆水、捉蟲,勤加看護搭理,才得豐收,豈是隻要撒下稻種,即可豐收的道理。臣以為,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的其正。今陛下痴迷道術,已是有所好樂,心失其正,非百姓萬民之福。臣懇請陛下遠道術而精朝政,為百姓表率,百官表率,不負臣等一心追尋陛下,共建理想之國的大志!“

此人說完之後,目光炯炯的怒視李民,滿腔浩然之氣,直衝霄漢,竟然隱隱有與李民皇氣對抗之氣勢。

而且,隨著此人說完,呼啦啦一大批的朝臣也都動身站立此人身後,躬身向李民齊聲說道:“臣等拜請陛下勤政,為我等百官之表率。”

一時間,站立原班不動的,幾乎就剩下李民的那些鐵桿心腹武將,以及一杆鐵心跟著李民意志轉的如張邦昌之流的結黨開明派了。李綱見此,都不僅沒有站出來替李民說話,反倒一個勁的衝李民使眼色,那意思讓李民順著這個人說話,給些面子。

李民一看,這個鬱悶啊:這誰啊?這麼牛。

不過,只看這個人的浩然之氣直衝霄漢,李民也是知道,此人必然是大學問家,比李綱那種學問還大的大學問家,可李民依然不知道此人是誰。

第二十三卷 第八回 治國之道

這是誰?

李民當著滿朝文武的面,還真不好問出口。當皇上當的像他李民一般,連朝中大臣是誰都不知道,他李民也還真是算的上昏君級別了。

而且,李民要捧的那個李綱,竟然竟然還給他使眼色,讓他李民別來硬的。

李民很鬱悶。這要是在以前,哪怕他李民是個大忽悠,在這堂堂正正的逼問下,那也栽了。好在,如今李民的學問雖然沒見長,可境界與反應智慧,那可是強多了。

李民當即淡然說道:“爾等忠義,朕知,甚幸。然,朕之志,非建一朝之廉政,勤政。自古以來,有聖明的帝王,可昏庸的更多,即使是上古聖皇之英明,尚有轉公為私者,朕即使勤政,也不過一朝一代,朕之後,何人敢保其不昏庸、平凡。

賢德者,百姓之福,昏庸者,百姓之禍。

朕雖不敢比上古聖皇,可卻也敢稱絕不昏庸。

故,朕常思,如何可使歷代君王,皆賢明,不禍百姓。

朕,甚有心效法上古聖皇,重立禪讓之制,以聖賢者為皇。

然,自小皇家培養之精英,尚有德行不夠者,聖天子周圍,尚有佞言矇蔽者,而今民眾,更非上古民眾淳樸無私。禪讓之制,也未必能代代賢良,否則,上古禪讓也不會中斷,更不會出商紂之流。

故,朕曾為此憂心多時。

幸,朕修道法,偶通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無爭而無與爭。

朕勤政一點,無有百官愛民,也不見得能讓百姓更好,有百官愛民而無朕親政,百姓也一樣會安居樂業。

故,朕禮聘百官共建理想之國。

朕不親躬,非朕之怠政,實是朕知眾卿出仕為官,皆是胸有抱負,心繫百姓,欲一展所長,施惠萬民之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