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厚,所仗皆是海外貿易與關稅。如今與遼開戰,貿易關稅斷絕已是一害。其二,關稅所獲雖豐,可金銀卻也抵不了糧草。而今大宋東南歷年儲備之糧草,除我國用以賑災之外,盡皆供給了方臘軍團出兵西南。而甘肅西北等地,原本就軍糧不豐,多靠內地供給。如今大宋的國庫空虛,我軍無所得,卻也是難以為續了。國主確是應該止息兵戈,待國力恢復,百姓安定,再行武略。”
第二十卷 第十三回 昭告天下
嗯,這樣說,也有幾分道理。
李民微微的沉吟著,張邦昌的建議,李民可以不在乎。可李綱的附議,李民就不得不重視了。也許張邦昌有可能譁眾取寵,把小事說大了,顯擺他的功績,可李綱卻絕對不會如此。
而且,李民略一盤算。事實也是如此,最近一段時間,他的軍事行動確實太多了。幾乎是守著大宋邊界,全線開戰。
這要是他李民有著幾十年的糧草物資積累也行。可事實上,除了李民原先在二龍山存留的那點家底,李民的主要財政收入,就是自身南北商會的海外貿易,以及蘇杭的海外貿易關稅。
那海外貿易以及關稅的收入雖大,可還真就當不了糧食。太平時期,物資極大豐富,也許那些關稅以及商會利潤能儲備不少軍糧。可如今他全線開戰,以及天災,那真是有錢也收不上糧食來。如今能把戰事打到這般地步,除了他李民以戰養戰,奪了不少大宋重鎮的糧草積累之外,那隻能是說李綱和張邦昌這幫文臣,真的是賣力氣了,動員了不少的地方豪族捐獻軍糧,這才維持到了今天。
不過,如今又接了大宋這麼一大片的疆土。同樣有不少的災民,以及受戰亂流離的流民需要賑濟。還要繼續維持長久交戰狀態,確實是有些吃力了。
李民想通此理,卻是明白了,這戰爭果然不是什麼好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果然深有道理。
李民當即點了點頭:“眾卿之言,本尊已曉。奈何戰禍開啟,非本尊所願。諸賊入侵我中原疆界,本尊不得不揮兵自衛反擊。而今如此這般,如之奈何?”
張邦昌建言道:“國主,諸賊入侵我中原,不過是趁大宋朝局不穩,意圖沾些便宜罷了。如今國主已是一統中原,萬民歸心。其只要知其不可為,只需片紙詔書,自會退兵。國主可派秦檜,汪伯顏,李邦彥等為使。分別出使遼、西夏、吐番等國,以昭告其我中原一統,共和國立為名,伺機暗示其和議。餘等見無機可乘,自會退兵。待我國安穩三年五載,將養的兵強馬壯,糧草儲備充足,國主自可大展武略。”
這張邦昌果然是見什麼說什麼話。跟著趙佶時,揣摩著趙佶的心氣,盡說投降議和的言論呢。如今跟了李民,雖然還是說著議和,卻有了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果然這人的成長和行為,都是需要一定氛圍的。哪怕是希特勒克隆了放到一個和諧社會,也未必依舊能成為一個戰爭狂人。
李民對此很滿意。不過,張邦昌提名舉薦的這三人,實在是讓李民心顫。這三人,可是一個好傢伙都沒有,全都是有名的投降派、大奸臣。而且,就算不以沒發生過的後世言論評價這三人,這三個傢伙投靠李民的過程,也是能讓李民看出這三人的人品本性來。就算是其有腦子,也有才幹,可也絕對是有野心,有慾望的官迷,而且還是貪生怕死的意志不堅定分子。若不是李民為了政治需要,好儘快地瓦解大宋群臣的敵對意識,以及給李綱等留下一絲反對的聲音,免得變成一言堂,走了極左路線。李民說什麼,也是不可能收這三人的。
如今,這三人最近的表現雖然不錯,尤其是李邦彥在安定京師的穩定上很有貢獻。可這等使節大事,用這三人,李民還是真有些不放心。
隨敢保證這三人一見到外族的威逼,就不變節的啊。
可使臣這等大事,李民原本透過李綱培養出來的那群人,還是真有些不夠看。那些剛正是有餘了,可兩國外交,那絕對不是光一腔正氣,滿腦子直線就能勝任的。那急智反應,以及圈圈繞繞。別說,還真是挺適合秦檜、汪伯顏、李邦彥這些人的。這幫人,玩心眼,鬥權術,那絕對是一流的。
當下,李民狠了狠心,認頭了。就當給這些人一個考驗的機會了。
而後,剩下的,那就是細節問題了。李民只需聽李綱他們商議一個結果出來批准同意也就是了。
朝政之後,隨即有三百餘騎金腳快遞,紛紛領了李綱內閣頒發的立國詔書,以及蓋有大宋玉璽的禪讓文書,奔行各地,通傳大宋江山已是改換門庭,由共和國國主李民接管。各州各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