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蔣經國傳 作者:月寒

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4'同'13'。

'15'同'8'“……我當下對他說:你要特別小心,方步舟(劉的副手)一定有問題。劉先生極力為方辯護,說我多疑。我從他的辦公室出來時,方步舟穿一件長棉袍,頭上戴一個鴨舌帽,低著頭,眯著眼坐在火盆邊,原來他在外邊偷聽。他是鄂南紅軍的師長,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春不能立足,便投降過來,和劉先生是小同鄉,劉先生對他很佩服,請他當副總隊長。我因為信任老明友,沒有把這種情形告訴經國和俞濟時兩先生。……我離開漢口不久,他的第三大隊請他去訓話。他快要到達時,發現氣氛有點不對,便躲進一家民房中,聽著方步舟正在叱問‘總隊長為什麼還沒有到?我們走吧!’於是拖一個大隊跑了。”

'16'同'6'。

…………

14風雷震盪

國軍的總崩潰,由濟南首開其端,跟著東北淪亡,林彪大軍進關,直迫平津。徐蚌慘敗,蔣先生的嫡系部隊,消滅泰半,寄希望於長江天塹,擋共軍新銳,結果還是美夢一場。

上海失守,蔣先生有切膚之痛,認為傷及國際觀瞻,更毋論其經濟地位。盱衡世局,國民黨的覆亡,和明末一樣,無可挽救。退守臺灣,借它孤懸海外獨特的地理位置,還能有喘息圖存的機會。解放軍的進攻態勢,先佔閩、粵,次取西南,始有餘力,收拾臺、澎。以空間換時間,國軍尚可從容部署,防衛臺灣。

臺灣以外,與大陸遙遙相對的海南,隔著瓊州海峽,'1'憑國軍的海空優勢,一旦兩廣失陷,軍隊後撤,據險固守,至少控制兩個外島,再作對峙。

蔣先生父子,先上海失陷,乘江靜輪到定海,表面上,登普陀遊梅山,狀似閒雲野鶴,內心裡,大海孤舟,“四顧茫然”。亂世敗將,何來寄情風月的雅興?

戰亂離情,且看經國五月十三日的日記摘錄:

“天雨,孝文由臺灣來此,父子離亂中相見,倍覺親熱,讀妻信,知勇兒病已痊癒,衷心更喜,誰無兒女之私,要在公私衝突之時,能犧牲個人利益,化私為公耳。後日為妻誕辰,將去電致賀。”'2'

端午,父子在高雄要塞度節,驚魂甫定,心緒難寧,浮現屈原投江故事,“更深國難嚴重之感矣”。究竟經國嘆屈原之難得,抑悔恨蔣先生是襄王,賢士見背,那只有憑讀者的各自想象了。

經國本來是個悲劇型的人物,遭遇逆境,感觸特多。我們從他這一時期的文字記載,幾乎處處觸及其躍然紙上的淒涼心態。

“霪雨初晴,精神為之一振,但很快地又感覺到愁苦;連夜多夢,睡眠不安。”(六月四日)

“昨晚夜色澄朗,在住宅前靜座觀賞。海天無際,白雲蒼狗,變幻無常,遙念故鄉,深感流亡之苦。”(六月九日)

依心理的析,帝王英雄和普通老百姓的得失哀樂,本質上,無甚區別。悔出帝王家和亡國君臣的情感意識,事實上,也只有國破家亡之際,才表露無

遺。假如改以詩歌,李後主、陸秀夫等的悲吟,不就是今人的感嘆嗎?

蔣總統的沉著鎮靜,是另一種典型,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真的別具英雄氣度,雖然頹喪,並不氣餒,遭逢巨難,而不感傷。變亂中思考生存之道,創傷裡追尋復原契機,他似乎相信,上帝沒有拋棄他的意思。

七月上旬,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訪問菲律賓,在碧瑤會晤季裡諾總統,官方宣告,商臺菲聯盟,菲島墓爾小國,一切唯華府馬首是瞻。杜魯門已撒手,馬尼拉即使有心支援,亦愛莫能助。蔣先生的構思,一石二鳥,能說動季裡諾,季向華府陳情,五角大廈的鷹派,則可能向白宮施壓力,將臺灣劃入美國西太平洋的防線之內,未來的安全無虞。次及蔣未來的去處,臺灣戰敗,他決心不向美國請求政治庇護,菲國或南美,較為理想,此行有投石問路的作用。

軍事上,土崩瓦解。高階將領,個個找後路,實行逃跑主義,中下級幹部,隨時準備應變,掉轉槍頭。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內政如斯,外交戰線,因而出現敗象。

蔣先生靠外力起家,他總相信,美國在華的利益,和他是分不開的。雖然,美援受阻,那只是“國務院內親共分子的陰謀作梗”,“只要忍耐持久,終有一天水落石出,虛實大白於天下”,“而不至沉冤莫白”。蔣夫人滯美不歸,就是奉命就地遊說,希望把華府的反蔣傾向扭轉過來。

多年來,蔣先生和美國的右翼保守勢力,的確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