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出現了一個不尋常的逆轉。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淵源於美國的民主政治,
期以取代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他的三民主義宏偉主張,雖抄自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想,追溯更遠一點,原是位瑞士醫生的創見。其思想立論,哲學基礎和那位長一臉大鬍子的德國猶太,馬克思的學說,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不幸的,孫先生奔走呼號的革命運動,沒有喬治·華盛頓那麼順利,更不如列寧那麼走運,他給中國開的藥,中國病人吞服不一下。
國民黨從來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沒有槍桿子的政黨,單靠向軍閥依附,註定大業難成。特別是一九二二年,廣東的軍閥陳炯明公開叛變,孫受此沉重打擊,離穗赴滬,開始國民黨的重組與改造。痛定思痛,大徹大悟,始認定用西方式似有似無,組織,鬆散的政黨組織,不適宜中國的國情。那就是黨要類似黑社會的緊密結構,黨員要納入組織系統,絕對地服從紀律,接受精英領導。精神方法上,修正為獨裁的組織領導,一黨專政。可是把觀念付諸行動,孫中山和他的同志們,缺少此項經驗和技術。於是,賦予蘇聯插手中國革命的機會。
孫中山和列寧搭線,始於一九一八年,由上海發給列寧的電報裡說:“中蘇人民有共同目標”,預言“兩國的革命運動將聯合解放世界上被壓迫的人民。”'1'
這年八月,齊雪林(G。 V。 Chicherin)外長熱情地回覆孫的電報,大灌羅宋湯,稱孫為“可敬的導師”,開啟布林什維克運動進入中國的通道。
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加拉罕(Lea Karak…han)(2)宣言》發表,宣告蘇聯政府願放棄以前帝俄和滿清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並特別提示一項蘇維埃運動--協助被壓迫的東方民族,尤其是協助中國人民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軍事和經濟侵略的解放運動。
這樣一個冠冕堂皇,擲地有聲的宣言,儘管蘇聯政府從來沒有履行諾言,當時,在中國人民中所產生的震撼,尤其是對歷經挫折的孫中山和國民黨人,卻非同小可。之後一九二三年一月,孫中山和越飛(Adalf A。 Joffe)發表聯合宣言,芝加哥教師出身的鮑羅廷(Michael Boradin)(3)接踵來華。
南方的廣州政府,處在飢不擇食的情況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乃變成不得不爾的行動方向。
孫中山於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北京,但無礙蘇聯與)廣州的蜜月關係,七月一日,成立軍政府,十月七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十六次會議中,'4'鮑羅廷宣佈,莫斯科成立孫逸仙大學,並建議選送學生,前往蘇聯。以汪精衛、胡漢民、譚延輳��宋�稍鋇難“撾�被幔��背閃ⅰ�
蘇聯決定此舉的原因,一石二鳥。正面的意義,表示對孫中山的崇敬,特設一個大學,來紀念他。側面的目的,進一步在中國投資,為無產階級革命施肥播種。
“孫大”招生的訊息,一經公佈,各地嚮往革命的青年,紛紛報名投考,廣東一地,即達千名以上。的析青年們的心理動機,曾是過來人的王覺源提供他自己的經驗如下:
“當著神秘性的俄國革命真相,還在巧飾宣傳,沒有揭穿的階段,世界的政冶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一般社會主義者,都有一種大體相同的想法:我們並非生性懷疑別人是否具有真理和已夠幸福。但對於蘇聯的現狀,我們被迫如果不在思想上有聽決斷.就應該在行動上有所決斷,現在既然在大部分思想和行動上表現了出來,我們的決斷和他們有所不同,我們就應該知道這不同在哪裡?如果我們與共產黨人是在同一世界內致力於相反的目的,那就該看我們與他們的目的在哪裡與怎樣相反?當兩種目的相遇與衝突時,我們必須注意究竟是我們的還是他們的目的被粉碎。不管是我們的,還是他們的,首先必須有一種直接的觀察和了解!由是一九一七年以後,‘到蘇聯去看看!’在西方學者和政治家中,便形成一種普通的願望。正在內憂外患痛苦呻吟中的中國青年,在這一新的誘惑與好奇心理下,自然,也有著美麗的憧憬!適逢其會,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重建革命基地開府廣州。一方面由於蘇俄革命領袖列寧之奉獻殷勤;另一方面由於蘇俄革命成功的經驗,或有可供我們觀摩之一處。在這種情感與理智激盪下,於是有大批的中國留學生,從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湧上西伯利亞的征途,‘到蘇聯去看看!’”'5'
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