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蔣經國傳 作者:月寒

主的氣氛,揚溢在字裡行間。尤其是被張院長使用的‘危害國家’、‘反動’等字眼,實在有點刺目。就我們所習知的,在民主國家中,對政府的批評、指摘、乃至於攻擊,不僅是常有的事,而且是必有的事。但民主的政府從未以‘反動’的帽子,加在批評者,指摘者或攻擊者的頭上,至於人民代表機關的主席,更不會罵他們為‘反動’。而且政府並不等於國家。批評政府的言論—也止於言論更說不上是‘危害國家’。動不動給人帶上帽子,是共產黨型的政治作風,民主的政治枝術,壓根兒沒有這一套。”'20'

當局明知理虧,仍頑抗到底,三月九日,黨報以《吳案應究辦到底》,發表社論,硬指吳所謂“政見不同”,是“陰謀詭計”,意圖使“法律問題轉變為政治問題”。同時重彈外國自由主義汙衊臺灣“獨裁專制”的老調,說吳與“外國的‘粉紅色夥計’攜手”、“以自由破壞自由”。

三月十七日,國大第十次大會“一致”透過臨時動議,

“建議政府以該員迅即吊銷護照,勒令回國依法處辦,如違即予明令撤職通緝歸案,以維國紀而正官常案”。

同日,發揮高度行政效率,蔣先生髮表“總統命令”,作為事件的尾聲。

“總統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七日令:

據行政院呈:‘本院政務委員吳國禎於去年五月借病請假赴美,託故不歸,自本年二月以來竟連續散播荒誕謠琢,多方詆譭政府,企圖淆亂國際視聽,破壞反共復國大計,擬請予以撤職處分,另據各方報告,該員前在臺灣省主席任內,多有違法與瀆職之處,自應一併依法查明究辦,請鑑核明令示遵’等情。查該吳國禎歷任政府高階官吏,負重要職責者二十餘年,乃出國甫及數月,即背叛國家汙衊政府,妄圖分化國軍,離間人民與政府及僑胞與祖國之關係,居心叵測,罪跡顯著,應即將所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一職予以撤免,以振綱紀,至所報該吳國禎前在臺灣省政府主席任內違法與讀職情事,並應依法徹查究辦,此令。”'21'

“政務委員”一職,在吳氏辭省主席時,即堅辭不允,現在“予以撤免,以振綱紀”,完全是黑白倒置,自我下臺好辦法。“違法讀職”更是莫須有,有失風度的政治手法。

吳修潢,後來透過藍欽大使緩頰,當局放人。但事件過程中,臺北新聞界的一些做法,縱非當局授意,當局未予阻止,卻頗受非議。故事經過如下:

“自從吳國禎發表詆譭政府的言論後,卻使吳修潢深深陷入苦悶之中,同學們的冷嘲熱諷,使得他再也安不下心來研習功課,三天兩次請假。為了逃避一部分同學的揶揄和白眼,他拿起父親關國禎的印章向學校要求轉學,雖然經學校當局勸阻了,但是他的苦悶是可以想見的。他已是失去了蹦跳的活力,眼鏡下是一雙失神的眸子。問起他對他爸爸最近的言論有何感想時,他帶著些憤怒和難以掩飾的痛苦說:‘那是我爸爸的事,我完全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願意唸書,其它什麼問題我都無興趣。’但是稍稍平靜之後.他又說:‘如果爸爸是胡說的,那末我希望他不要再錯下去了,不能再錯下去了’。吳修潢的性格似乎是比較內向的,在學校除了功課,他對課外的團體活動,一向無多大興趣,而且許多想法也很不健全。他心中所念念不忘的,還是到美國去唸書。他的爸爸臨走時曾對他說:‘孩子你不要難過,我們不久就會見面的’,他仍寄予無限的希望。可是由於吳國楨在國外種種卑劣的行為,倒先作了兒子的罪人了。”'22'

整個事件,系由經國而起,吳函所指“若干人士”,尚有保留,等另刊出《上總統書》,重申六項建議,提出特務迫害問題,才對經國正式點名。說太子是臺灣“政治進步之一大障礙,主張送入“(美國)大學或研究院讀書……在大陸未恢復以前,不必重返臺灣”。同時批評蔣先生“自私之心較愛國之心為重,且又固步自封,不予任何人以批評建議之機會。”

國民黨要員中,如此批評蔣先生的,除胡漢民、孫科,則數吳氏。但前者言論擴散的影響,僅限於國內,吳國禎直接訴諸於美國公眾之前,等於一顆威力的原子彈,丟到蔣先生父子的後院,發出驚人的震動。

臺灣內部的反應,和官方幕後策動的“聲討”、“上書”、“簽名”,表裡懸殊。包括副總統陳誠在內,都覺得經國做的太過火。陳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尚難逃小蔣特務系統的監視,一般人的處境如何,可思過半。吳出此下策,誰曰非經國逼人過甚所致。

胡適之離臺返美前的一段話,至為公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