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因澳大利亞鐵礦石專案進行的槓桿式外匯買賣合約,已引致虧損共億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槓桿式外匯合約,按公平價定值的虧損更高達147億港元。
這些耳熟能詳的公司,這些觸目驚心的鉅額數目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好似金融海嘯,儼然一個金融危機的縮影。然而這麼多的大牌知名公司,自稱擁有著強大的分析團隊,有著無數的高階人才,無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無論是做石油還是外匯,卻有著一個驚人的相似:特別引人注目的字眼——鉅虧!他們在國際上的金融投資均以鉅虧告終!先不必說這筆數額巨大的虧損蘊含了多少老百姓的血汗,由誰來墊付,又該找誰來負責,也不必想象這樣的悲劇是否還會繼續的上演,我們只是問問:自稱人才濟濟的央企他們的“人才”是怎樣的“人才”?他們具備些什麼?這些“人才”果真能夠勝任這份高薪?他們果真是國家和人民尋覓的並且可以委以財富重任的人才?
也許許多名企會說:他們是我們花巨資從國外引進的高階人才,他們擁有先進的國際化的投資理念,他們具備淵博的學識,具備豐富的投資經驗,他們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時千挑萬選出來的千里馬?可事實上呢?這些“人才”一起鑄就了這樣的鉅虧!在我們看來他們連基本的“日中則昃”的道理尚搞不清!儘管油價大幅上漲超過140美元/桶時;但是東方航空仍舊毅然決定做燃油套保,去作多;一個很簡單的依據就是當時國際上航空公司都有相關業務,他們也就繼續採取套保的做法。”由此可見,東航的管理層現在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的缺陷。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最終釀成鉅虧的結局!我們中國人的投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