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有沒有希望?玩下去玩一個什麼東西出來?我們有可能變成什麼樣?大家可能都帶來了方案,我們從基礎做上去以後的好處在哪裡?”
接著,馬雲和盤托出了他的網站模式:不做門戶,也不做B2C,而是做面對中小企業的B2B。會上的爭論異常激烈。
當時的中國網際網路市場,雖然美國的三大模式都能找到,但絕大多數網站都是入口網站。那天會上的大多數人認為做一個像雅虎、新浪那樣的入口網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但馬雲堅定地說:“大部分人看好的東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經輪不到你了!”
事後馬雲不止一次地說:“在網路經濟時代,有時一個錯誤的決定要比沒有決定更好。在作決定的過程中如果一個決定出來以後有90%的人說好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決定扔到垃圾箱裡去。因為那不是你的。別人都可以做得比你更好,你憑什麼?”
這就是馬雲的逆向思維方式。
金建杭回憶說:“當時爭執非常大。因為中國做網際網路,阿里巴巴是最獨特的,沒有複製任何一個模式。但中國其他很多網站都是複製美國很成熟的模式。”
不複製成熟的模式就意味著創新,而創新的風險十倍於複製的風險。
旋即馬雲縱論網際網路天下大勢:“因為誰都知道Internet是個泡沫,我剛才講危機感就是指Internet的泡沫越來越多,什麼時候破?他們的股票猛漲,什麼時候掉?如果雅虎的股票全掉了,eBay的股票會漲,有一天,eBay的股票掉了以後,阿里巴巴的股票會長。它是一段一段地往上走,所以不要擔心,我覺得Internet的夢不會破!”
阿里巴巴第一次員工大會的氣氛是凝重的。凝重來自Founder們的臉上,也來自馬雲的臉上。同時會上還瀰漫著一種失落、迷茫和猶疑的氣氛。當時的這支隊伍有點像敗軍(其實無論是黃頁還是國富通,這兩仗都很難說是敗仗),因而士氣難免低落;又有點像迷路的先行者(最先揭竿而起,東闖西殺五年,突然發現深陷歧路,而後來者早已絕塵而去),因而難消心中塊壘。
艱難時刻,馬雲的話總是激動人心:“就是往前衝,一直往前衝。我說團隊精神非常非常重要。往前衝的時候,失敗了還有這個團隊,還有一撥人互相支撐著,你有什麼可恐懼的?今天,要你一個人出去闖,你是有點慌。你這個年齡現在在杭州找份工作,一個月三四千塊錢你拿得到,但你就不會有今天這種幹勁,這種闖勁,三五年後,你還會再找新工作。我覺得黑暗中大家一起摸索一起喊叫著往前衝,就什麼都不慌了。十幾個人手裡拿著大刀,啊!啊!啊!向前衝,有什麼好慌的,對不對?”
聽了這樣的話,創始者們的精神怎能不為之一振?
接下來馬雲開始兜售真正的期貨,兜售黃金的未來:
“在未來三五年內,阿里巴巴一旦成為上市公司,我們每一個人所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會得到回報,那時候我們得到的不僅是這套房子,而是30套這樣的房子。”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3)
為什麼說到房子?是因為大家來到湖畔花園時,看見小區掛著的售樓橫幅:每平方米2800元。大家算了一下,買下這樣一套房子至少也得二三十萬。對於這些只能掏出一二萬的人來說,30萬是個天文數字,湖畔花園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就像在北京EDI大家住著三套租來的簡陋公寓時,馬雲許諾他們法國別墅、寶馬車庫;如今十幾個創業者擠在一套房子時,馬雲又許諾他們30套房子。
是精神會餐嗎?是精神鴉片嗎?是也不是。因為馬雲用來激勵團隊的不僅是財富,還有事業:做一箇中國人辦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上市是當時所有網路公司的夢想和目標,也是阿里巴巴的夢想和目標。上市曾經是激勵阿里巴巴創業者的動力之一,但不是全部。後來,許多人是奔著上市,奔著阿里巴巴的原始股票來的;在後來加盟阿里巴巴的國外高管,跨國公司英才中這樣的人更多些。在市場經濟中,為上市為股票而來,無可非議。但事實證明,僅僅為此而來的人,很難與阿里巴巴共患難。當阿里巴巴遭遇寒冬盈利無望上市無期時,這些人中的多數就會選擇離開。
謝世煌後來回憶說:“有時候,馬雲就像一個教父,完全就是用一種理念來引導公司的方向。”
從某種意義上說,馬雲就是一個教父,但他不是邪教的教父,也不是一個施用迷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