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當時中國政府對於網際網路的態度還不明朗。有關網路高速公路的爭論也剛剛開始。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不能發展資訊高速公路,否則將被西方發達國家所控制;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必須加快發展網際網路,否則中國將被數字鴻溝擋在資訊時代之外。

政府沒表態的事,媒體當然不敢輕舉妄動。

馬雲最後還是透過一個報社的司機找到了一位報社的老總,這位老總就是我,當時我在《中國貿易報》任副總編輯。

馬雲和錢鋒到我家裡來,開始只打算談兩小時,後來談了整整半天。那是我和馬雲的第一次見面,從此開始了我們之間長達十年的友誼。

馬雲那天依然是揹著那臺386筆記本。他從電腦中調出中國黃頁的主頁,一頁一頁演示給我看。當時因為網速太慢,所有的網頁都是儲存在硬碟裡的。面對電腦螢幕,馬雲神采飛揚,雲山霧罩地侃了幾小時,而錢鋒在旁一言不發。

回想當時,馬雲的確把我說動了。我相信網際網路一定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網際網路不僅將改變中國而且將改變世界。我也相信馬雲扮演的是網路產業偉大開拓者的角色,相信開拓這個前景無限的網際網路產業要靠政府力量,也要靠民間力量。但我當時還不能堅信馬雲一定會成功,我依稀感到馬雲有可能成為成功的網路先鋒,也有可能成為第一批英勇犧牲的網路烈士。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

幾天以後,我把《中國貿易報》記者江勇寫的5000字長文《走近馬雲》發表在《中國貿易報》上,這是北京媒體第一次報道馬雲和中國黃頁。

馬雲急於把新聞、文化、體育等各種資訊搬上黃頁,於是我帶他拜訪了國家資訊中心。合作沒談成,對方顧左右而言他,潛臺詞是,堂堂國家資訊中心怎會與你這個個體戶合作?

後來我又帶他拜訪了《經濟日報》(我曾在那工作過十年)資訊部,結果也沒有實質進展。接著馬雲和錢鋒又去拜訪文化部、國家體委,得到的還是閉門羹;馬雲甚至提出把自己搶先註冊的“中國文化”、“中國體育”域名免費奉送,人家也毫不領情。

這時,馬雲認識了在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工作的杭州老鄉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義,雖然她聽不懂馬雲的網路模式,但卻被他的熱情打動了。她對馬雲說:“馬雲啊,你的後果自負,跟我沒關係,只要是合法的。但我可以記錄你的這個事情,因為我們做的是‘生活空間’,這個節目就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你有理想很好,我們可以記錄你實現理想的過程,但是結局你是要自己收場的。你這個牛吹出去了,萬一你是胡鬧,或者最後結果證明你是典型的胡思亂想,我們也無非記錄了一個善於幻想的人的一段經歷。”

從殘酷開始(5)

樊馨蔓的態度代表了當時大多數媒體記者的態度。他們還不能理解馬雲和他的網際網路。向來號稱敏感的記者尚且如此,遑論他人。

雖然不能理解,但樊馨蔓還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她拍了一部名為《書生馬雲》的專題片,真實記錄了馬雲在京的淒涼遭遇。如今這部專題片彌足珍貴,片中可以看到當年馬雲在北京現場推銷的畫面,看到他到處碰壁到處吃閉門羹的畫面。

“在片子裡,他就像一個壞人,雖然滔滔不絕,但表情總有一點鬼鬼祟祟。他對人講他要幹什麼什麼,要幹中國最大的國際資訊庫,但再看聽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樊馨蔓如此評說。

這部片子是網際網路早期在中國遭遇的真實寫照。從中可以看出,馬雲當時是多麼超前。

馬雲在北京的上門推銷,在各大部委和各大媒體中的高層公關,都以失敗而告終。馬雲不但沒有簽下一個合同,沒搞到一條資訊,甚至沒有拿到一份訂單。

馬雲走訪《人民日報》時,開始露出一線曙光。

當時一些工程院院士認為網路不符合中國國情資訊高速公路,離中國太遙遠。馬雲在《人民日報》資訊部講課時,憤慨激昂地說:“對於發展國家來說,中國搭上的是末班車,錯過了就很難再有機會了,對於處於劣勢的我們來說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範敬宜,聽完馬雲的講課後深受啟發並認為政府上網是一種必須。第二天範敬宜就給中央打報告,申請《人民日報》上網。報告很快就批下來了。《人民日報》上網工程啟動了。馬雲為了拿下這個工程,把中國黃頁最好的工程師調到北京,為《人民日報》精心製作了好幾個主頁。毫無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