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1 / 4)

小說:末日足跡 作者:淘氣

但真到了回去的時候,我們又都發現,一切都跟過去不一樣了。(未完待續。)

第191章、路是自己選的

我們是過了春節,在農曆的新年回到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城市的,但原本熟悉一切,現在卻很陌生。

這個新的城市座落在原光陰市的南部高新技術開發區,當時高新區是光陰市面積最大的一片城區,說是城區,實際上當時還在規劃和建設之中,大部分割槽域還是沙盤上的模型。

現在這個城市是一個用20米高的複合材質的圍牆圍起來的要塞,整個要塞就是一個不規則的梯形,北面窄,南面寬,北面臨近光陰市的母親河光陰河,河對岸是同樣用高牆圍起來的舊城區,那裡面圍著很多喪屍。很多,幾百萬吧。而河的這邊,卻只有對面一半不到的數量,大概也就是一百多兩百萬人,這已經是整個天南省最大的倖存者聚集地了。

這樣的倖存者聚集地在全國範圍內也沒有多少,據說不超過100個,我不想去算這究竟還有多少人。也沒法算,除了這種要塞城市型的倖存者聚集地,各地還有數不勝數的小型倖存者聚集地,還有許多零散的倖存者,也許,還可以樂觀一點。

現在這個城市,跟過去的光陰市沒法比,光陰市這些年來發展很快,人口上千萬,新建城區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現代繁華時尚前沿,甚至市政府著力打造的新城中心被吹噓為中國的紐約。吹噓得也是過了頭,但那片新城中心我也常去,也確實會有一種現代大都會的感覺。有人把那萬丈紅塵稱之為紙醉金迷的欲…望之都,也有幾分道理。

而現在這個城市,確確實實就是個要塞,面積不足原來光陰市的二十分之一,卻聚集了原來五分之一的人口,整個格局就是一個擁擠。建築不追求美觀,但每棟樓必有足夠多的逃生路徑,城市以數字劃分割槽域,每一片區域都有一個高科技建築,就是可以升降的金屬隔離牆,平時隱沒在地面以下,一旦進入相應的警戒級別,這些隔離牆就會從地底下冒出來,分割成若干個小城。城市交通似乎借鑑了興慶市那種高架軌道,而且軌道更高,基本都從房頂上過,沿途還有足夠多的逃生通道。每一片城區都有若干直升機起落點,有特殊的升降通道,人爬上去不難,喪屍就上不去。每一片城區也都有獨立的供水、供電和燃料系統,而且大量儲存糧食,可以在封閉狀態下長期堅持,當然這一套系統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放眼可見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設。

要塞的名字叫振興要塞,很土,超級土,但沒人去計較這個東西,人們在乎的是,這是一個承載了200萬人重建家園夢想的地方。

要塞的防禦由第十一戰區的衛戍部隊負責,衛戍部隊有8個師,大約12萬人,包括了陸航,是整個戰區最精銳的部隊,如果需要戰略支援,則可以呼叫總部直屬的空軍。總部在哪是個很神秘的話題,有傳聞說是在海上的航母上,也不知道真假。但官方的報道說海上有一支中美俄日混編的特混艦隊,這支特混艦隊接受聯合國指揮,在聯合國授權時可以出動聯合航空兵對環太平洋城市展開空中打擊和救援。聽起來很高大上,人類已經組建了有史以來第一支聯合部隊,全世界的倖存者已經團結在一起,共同抗擊這場災難。

這是一個很響的口號,和“方舟會議”一樣,有時候可以當雞血來打氣,但是要接地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只是一個口號而已。

扯遠了,要塞的防禦由衛戍部隊的8個師負責,內部的警備則由警備司令部下屬的20個警備區負責,20個警備區把整個要塞劃分成20個豆腐塊,但大小不完全均等,負責區域的重要性更不相同,警備區的級別和實力也不同。警備隊是戰區直屬的內衛部隊,由二線,甚至三線部隊組成。

我所在的第14警備區是一個團級單位,但像第1到第4警備區則是旅級單位。第14區是一個比較偏的警備區,靠近要塞的東南部,有3個營級警備隊,每支警備隊定編300人,但都不是滿編,現在到處都缺人,警備隊也一樣。警備隊的活很雜,主要是內衛和治安,基本上乾的是警察的活,有時也當城管,連消防也管。

我擔任了其中一支警備隊的隊長,中校正營職,部隊番號是147,這個數字不吉利,但我們警備區“14”打頭,搭配哪個數字都不吉利,見慣了死人,已經無所謂吉利不吉利了。番號全稱是“要塞第147聯合警備隊”,簡稱147聯隊,這個名字也不好聽,像過去鬼子的番號。我的軍銜在三個營級警備隊的隊長最高,但我的人最少,管轄的區域卻最大,過去這已經是農村了,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