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年方16歲,這哥倆關係還相當不錯。50年後的1978年,二人幾乎同時成為了海峽兩岸的一把手,同時開始了在海峽兩岸發動改革,並創造了輝煌的成績,回頭我們寫到那個時段,再著重介紹。
“四一二”之後,已經是布林什維克的蔣經國馬上宣佈與父親決裂,聲討這一叛變行為,可是即使如此,蔣經國還是被作為人質扣留在了蘇聯,36年國共再次合作後,蔣經國才被允許回國,蔣介石見到自己闊別十幾年的兒子的同時,也第一次見到了漂亮的白俄羅斯兒媳蔣方良。蔣經國回國後,即開始積極輔佐父親,未見任何不愉快,因此很多人認為他在蘇聯宣佈與父親決裂實際是韜晦之計,若不如此,蔣經國能否有命回到父親身邊就要存疑了。
扯遠了,接著說馮玉祥,馮玉祥自從被直奉聯手趕出北京後,長時期獨處西北,強鄰環伺,處境不容樂觀。1927年4月,寧漢分裂後,兩方面各自單獨北伐,武漢這邊得馮率部相助,兩方面南北夾擊,在河南會師,即使武漢方面地盤迅速擴大,又緩解了馮玉祥的孤立處境。可原來勢力更盛的南京方面,在山東受到了強力阻擊,不能前進。除了北伐外,寧、漢之間都自稱正統,各不相讓,漢方叫囂東征,寧方準備西征。原本弱小的馮玉祥,在寧漢分裂的時候,以第三方力量出場,主動予以調停,在制止國民黨內鬥的同時,竟意外地在國民黨內獲得舉足輕重地位,這個人實在很聰明。
雙方都給了馮玉祥面子,其實也是相互給面子,咱們都*了,兄弟之間還有什麼疙瘩解不開呢。寧漢雙方很快達成合作意向,南京方面歡迎武漢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汪精衛也願意去南京赴任,但有個條件,為實現國家統一,我可以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作,但不與蔣介石合作。
汪精衛不光不合作,還要大舉討蔣,汪精衛似乎不是這種好鬥之人啊。這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之前蔣介石背信棄義,不等他開四中全會,就開始了分共,使他認為和蔣這種人無法合作。二是此時寧漢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武漢方面因為北伐順利,已經站了上風。
此時的蔣介石處境很是艱難,一方面寧漢分裂造成國民黨內耗,大大影響了北伐程序,另一方面,他不可能不為遠在蘇聯的兒子擔心,自己堅定的*立場,勢必給兒子帶來極大的困難甚至危險。而最讓他氣惱的就是反攻徐州在局勢大好的情況下功虧一簣,蔣介石認為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李宗仁按兵不動和白崇禧遲滯不進,在南京政府所掌控的軍隊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是一支絕對的勁旅,寧漢分裂之後,更是凸顯了桂系實力派地位,李、白二人本就胸有大志,不甘久居人下,在寧漢之爭中,左右逢源,藉機抬高自己地位的可能是存在的,蔣介石也隱隱感覺到自己支派不動這隻部隊。
8月13日,蔣介石發表下野宣言,宣佈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這個做法還是真高,於公,犧牲自己,避免國民黨內部紛爭,實可謂高風亮節,於私,這時候如果真和汪精衛幹起來,沒有勝的把握,還有可能身敗名裂,特別是自己下野,可以大大緩解剛剛17歲的兒子的尷尬處境。
對於外界猜測的蔣介石是被桂系“逼宮”下野的說法,兩方都堅決否認,如果沒這事,當然得否認,有這事就更得否認,蔣介石如果承認是被逼宮,那怎麼體現高風亮節啊,李、白如果承認以武力對抗政府,那和北伐要打倒的北洋軍閥何異啊。
在20年代的中國政壇,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的很,上上下下弄幾個來回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此時蔣介石的下野即有不得已的成分,同時又是一個以退為進的計策,可以說和以前其他人的下臺不同,他蔣總司令這次是光榮下野,和所有人都維持了可以繼續交往的關係,在所有派別中都樹立了大公無私的光輝形象,為他以後的復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也許還有一種可能,蔣介石真的是高風亮節,白崇禧8月18日招待上海各界時說,他自前線返寧後,蔣告訴他:“我之軍隊非不足以敵武漢,但我決不願自相殘殺……決不以我個人之故,而使整個之國民黨從此分裂,不能合作。”
蔣介石下野後,已是無官一身輕,先回了老家奉化,接著到上海,準備登船去日本訪問。在上海,9月26日,蔣介石修訂早已寫好的《啟事》,交《申報》連登三天,內容如下:
民國十年,原配毛氏,與中正正式離婚。其他二氏,本無婚約,現已與中正脫離關係。現在除家有二子外,並無妻女。惟傳聞失實,易滋淆惑,專此奉復。
26日晚,宋美齡接受了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