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自身思想解放的程度不高和舊的價值觀的束縛。中國的工人階級在改革開放初期,仍然以社會歷史舞臺的老大自居,一直以為自己會永遠引領歷史潮流,他們想過奮鬥、想過犧牲、想過無私奉獻,“活著就要拼命幹,一生獻給黨的事業”,滿以為會順理成章地從無產階級變成有產階級,卻從來沒想過要下崗、失業、領取“低保”、成為社會的負擔。因此他們不可能在那時就具有太多的“靈性”。
75。
開心果 對 《採金人(第一部)》 的評論
關於《採金人》(第一部)的主人公塑造。
我問過流戈老師:關於《採金人》他打算寫幾部?得到的回答是:“三部,約為一百萬字”。他打算用這一百萬字來安排主人公王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裡的主要經歷。完成這三部作品是流戈老師的最後人生夙願。現在第一部已經完成。我向他表示祝賀!
流戈老師是“*”前廣西的早期下鄉知青,七十年代初期到黑龍江的大慶八百晌(油田鑽井指揮部所在地)投親生活。當過生產隊社員、磚廠工人、民辦教師。耳聞目睹,親身經歷了大慶工人階級戰天鬥地的豪情壯舉。尤其是有幸透過表妹的同班同學王豔鈴,比較詳細地瞭解了她的父親鐵人王進喜和她哥哥、英雄鑽井隊長王豔福的許多生活細節。也接觸了許多家屬是農村戶口的工人家庭生活的艱難和尷尬。這些都給了流戈老師心裡極大地觸動。小說主人公王國成的第一生活原型就在這裡誕生了。
流戈老師後來自己也當了二十多年礦山工人,長期與礦山的工人階級同呼吸、共命運,使他把自己和朝夕與共的工友也逐漸地融入了小說的主人公。“永遠寫自己熟悉的生活,絕不憑空想象,脫離生活實際胡編亂造”是流戈老師奉行的創作宗旨。他要讓自己的所有作品都牢牢地植根於工農群眾現實生活的沃土之中,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具有經久不衰的頑強生命力。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從事寫作的年輕人都把目光盯到了圖書市場上。筆下的作品不但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的主旋律,甚至從根本上背離了文學藝術品的範疇,越來越朝著純文字消遣品的方面發展。充斥圖書市場的盡是些低階庸俗、無病呻吟、胡編亂造之作。急功近利的出版商為之推波助瀾,更使得那些以玄怪、仇殺、恐怖、*、惡搞、爆料等為主要人物情節的“刺激性”書刊成為一批又一批短命的熱銷品。流戈老師堅決反對這種文藝界的倒退傾向,他認為文藝作品應該弘揚社會生活主旋律,反映民生疾苦,樹立正面人物形象。在《採金人》裡,幾個主要人物像王國成、馬常福、張廣坤等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企業職工,做著平凡的工作,就像是身邊的你我他。但他們身上體現著中國工人階級愛崗敬業,積極奉獻的可貴精神和抗擊邪惡的正義力量!
文學家負有塑造人類靈魂的使命,應該要有良心、有良知,要負起時代的責任。決不可墮落成為一個唯利是圖的文字商。這一切都要體現在他親手塑造的人物形象上。《採金人》中的主要人物王國成,本是個礦山職工的後代,從小到大接受著中國工人階級先進思想和優秀品質的教育薰陶,愛黨愛國,立志做一個好工人、好黨員,把美好的青春和畢生精力貢獻給礦山的生產建設。而正當他高中畢業那年,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運動。學校停課鬧革命,高考取消了。本來可以直接投身到礦山建設中,實現“當個好工人”願望的他,卻在一聲號令下到農村去務農。和大多數下鄉的工人階級子女一樣,王國成也產生過這樣的疑惑:都說工人階級如何偉大,怎麼連自己的子女都教育不好,還非得送到農村去讓貧下中農再教育不可?但這種疑惑在王國成的腦海裡沒有停留太久便消失了。因為這下鄉的號令是毛主席發出的,必然就是絕對正確的。這樣的思維方式儘管是盲目的,不科學的,但當時卻是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信守的。
76。
當時農村生活比礦山還要艱苦,尤其是貧窮落後的偏遠山區。但對王國成這樣的有志青年,艱苦和困難更加磨練了他們對逆境的耐受能力。使他後來遇到更大的打擊時,沒有被那些困難和屈辱徹底擊倒,而是以頑強的意志重新站立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到礦山的生產建設當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作品從側面反映了在四十多年前的早期下鄉知識青年中,並非千篇一律都是為了下鄉鍍金早日回城,確有很多真心誠意與農村的社員融為一體,紮根農村,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而努力奉獻的人。流戈老師透過《採金人》反映出這樣一種觀點:對待知識青年上山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