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吟吟對著紀筇道:〃紀公請落座……〃
紀筇狠狠瞪了竇通一眼,緩緩回身坐下。
諸葛亮微笑著掃視了一眼眾人,道:〃諸公,實在不是劉豫州厚此薄彼,若論才具,軍中的諸族子弟皆是上佳將才,說起來出息的應遠遠不止亮適才所列出名姓的各位。只是軍伍規模有限,左將軍雖然英武,畢竟偏安於新野一隅之地,錢糧匱乏,僅能自給而已。劉荊州大度,容吾主棲身於此,已是再造恩德,左將軍怎能再索要錢糧費餉,落一個貪婪無度的罵名?便是這數千虎賁之士,還是在座諸位當中的有識之士慷慨解囊方才募得。說起來紀公的族中子弟也是一時之才俊,若調往劉荊州軍中,官爵當不在牙門之下。奈何我家豫州龍困淺灘,只有這麼點兵馬,若要再行招募,卻又沒有多餘的錢糧,只得委屈了一些世家豪俊。紀公若是還不能釋然,不妨到劉荊州軍中為賢郎謀個出身,也不枉屈了大才!〃
這位南陽臥龍一番話說得滴水不漏八面溜光,紀筇心中暗罵:扯淡,若是能將子弟薦到荊州軍中任職,哪個還有閒情在此受這份閒氣?雖然他也知道這不過是諸葛亮變相募集錢糧的手段,但眾目睽睽之下,委實丟不得這個顏面,更何況紀明在軍中若因為自己的吝嗇抬不起頭來,回到族中他也會受叔伯兄弟們的埋怨指責。
當下他負氣一樣衝著諸葛亮拱了拱手,道:〃參軍的話,紀某已明瞭於心,沒甚麼話說。敝族既然寄居新野,自當為左將軍保境安民盡一份心力。紀某代全族向劉豫州捐助軍資五銖八百緡,軍糧五千斛,只望豫州看在淮南紀氏一族的份上,不要虧待了我家子弟便了!〃
諸葛亮臉上浮現出一副大喜過望的神情,起身離席躬身道:〃紀公如此深明大義,亮實感佩之,說不得,賢郎的出身仕途便包在某的身上。翌日豫州迴轉,定要登門道謝,此外,為了酬謝紀公舉族的大義之舉,亮當行文新野縣治,為紀門入籍,並載入新野縣誌,自今日始,紀氏一門可與新野士族一道祭祀祖宗,若有不法之徒敢於倡亂,左將軍定行軍法將之棄市東街……〃
這番話一說出來,原本還在猶豫的族長們頓時譁然,再也顧不得尊榮體面,一個個高聲叫喊起來。
〃參軍,我竇氏也認捐八百緡錢,軍糧六千斛……〃
〃彭城範氏,願為劉豫州敬獻軍資千緡,軍糧八千斛……〃
〃安豐文氏,願為左將軍捐獻軍資千緡,軍糧六千斛……〃
〃淮南雷氏,願為劉豫州捐獻軍資兩千緡,軍糧萬斛……〃
諸葛亮丟擲的誘餌實在太過誘人,又是許諾入新野戶籍,又是寫入新野縣計程車族志,更何況還答應拔擢各族子弟在軍中為官。也難怪這些族長們一個個趨之若鶩,這些年來便因為一個外來戶的身份,吃了多少苦頭受了多少白眼,如今聽得有機會入籍錄志,子弟們還能有機會出仕做官,誰還肯遲疑觀望,便是那些軍中子弟已經受了提拔委任的,此刻也唯恐落於人後般慷慨認捐。
看著這些忙著在募捐冊子上書名畫押的族長們,諸葛亮輕輕撫了撫唇上那尚不如何明顯的鬍鬚,嘴角浮現出一個淡淡的微笑……
……
辦妥了軍資軍糧募捐事宜,諸葛亮又走了一遭左大營的軍械庫,仔細檢點驗收了一批剛剛自江夏運來的兵器甲杖,這才飛馬馳回縣城。
此時日已西斜,坐落在縣城西街上的左將軍府格外顯得寥落孤寂。諸葛亮進了府便得到書吏通報,豫州牧劉備已然於一個時辰之前回府了。
他當下直趨書房,一進門便看見劉備身著戎裝負手站立在窗前,兩眼迷惘地看著窗外,劉備妾室糜夫人的胞兄糜竺一臉肅然神色屹立在後,卻沒有人說話。
〃先生回來了,錢糧的事情有眉目了?〃劉備轉眼之間已經恢復了鎮靜自若的神態,回過神衝著諸葛亮笑道。這一笑雖然氣度依然,但眼角眉梢那掃不去的疲憊卻是再難掩飾的。
諸葛亮默默地向這位皇叔行了禮,將大袖子裡的募捐冊子遞了過去,口中答道:〃共募到五銖錢四萬三千零三百緡,軍糧二十六萬七千斛,足夠用一陣子的了……〃
劉備接過冊子,隨意地翻看著,口中卻笑道:〃先生辦事,我有什麼不能放心的?〃
諸葛亮問道:〃博望戰事如何?〃
〃勝負已分,夏侯惇此番吃了個悶頭虧,只能灰溜溜回去向曹孟德請罪了……〃劉備隨口答道,一面說著一面合上了募捐冊子。
←虹←橋書←吧←。
第13節:臥龍(3)
雖說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