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功。曹操尊重人才的感情,他並不要求一開始就對自己忠心耿耿,允許保持一定距離,反倒倍加關懷,他認為這樣的人才有思想、有性格,爭取過來必有大用。
在曹操身邊,有一大群謀士,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劉曄、滿寵、司馬懿等,組成曹操的“智囊團”。每當需要決定大計方針時,他總是先讓謀士們充分地發表意見,或者主動徵求謀士們的意見,然後選擇正確的意見或吸收某些意見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決斷。曹操是比較能正確處理集權與分權關係的領導人,一方面,他讓大家參與決策,發揮眾人的聰明才智,不像諸葛亮那樣遇事不與人商量,自己一人作主;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袁紹那樣遇事沒有主張,一任謀士們爭論,無所決斷。
曹操是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接班問題的當權者,他對這一問題的考慮是較早的。在打敗袁紹、西擊烏桓之後,因郭嘉病逝,他哭得非常傷心,並對眾官說: “諸君年齒,皆孤等輩(你們的年齡都跟我一樣偏大),惟奉孝最少,吾欲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第三十三回)他對部下,是很注意年齡層次的,尤其對年輕人寄予厚望,因為年輕的一代是自己事業長盛不衰的保證。在選定接班人時,他對卞太后所生的四個兒子進行了全面考察,告訴身邊的人: “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第七十八回)這裡他用三項指標去衡量: 德、才、體。曹植有才無德,曹彰無才,曹熊多病;只有曹丕符合標準,可以接班。在這一問題上,他能排除個人感情因素,按必要的標準去衡量選擇。
有人認為曹操殺掉楊修是其嫉才的表現。其實,只能說曹操嫉恨楊修,卻不能說曹操嫉恨人才。當然,楊修也是人才,而且天賦很高,但楊修不是把他的才能運用於軍國大事上,而是投注於無聊的嬉戲上,他和曹植結成小集團,甚至捲入曹操的家庭糾紛之中,他揭破曹操的隱私,最後發展到揣測軍情、惑亂軍心的地步。在曹操與劉備的漢中之戰中,曹操發口令為“雞肋”,楊修認為這是退兵的先兆,於是讓部下收拾行裝,準備退兵。這種對曹操潛意識的揣測是有道理的,但在曹操正式發出退兵令之前,任何人都不應該擅自行動,更不應該將這種揣測到處宣揚,這點常識是軍法所要求的。假使這樣大膽違犯軍紀的不是楊修而是別人,也一定會被曹殺掉;又假使楊修是在孔明的軍隊中這樣大膽妄為,那也一定會被孔明殺掉的。曹操在後來退兵前想起了楊修的話,還將其屍體收回厚葬,表明他後來產生了一點惜才的悔意。
曹操的人才觀極富內容,構成他領導藝術的突出方面。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一部分》
詭、詐、邪
在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中,曹操最善於運用權謀,他少時就對叔父以中風狀相詐。在領兵攻打袁術時,軍糧接濟不上,操親自佈置,讓管倉庫的王垕以小斛發糧,後來軍士嗟怨,皆言曹操欺眾,曹操即召來王垕,說要借頭示眾,以壓眾心。不等王垕分辯早斬王垕首,並給加上了“盜竊官糧”之罪,以王垕為犧牲品,解除了軍士的怨情。操一度害怕自己睡覺時被人謀刺,就對身邊人說: “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後,汝等且勿近前。”(第七十二回)一個白天,他睡著後被子掉於地上,一個侍衛慌忙前去為他蓋被,操拔劍一躍斬之,並繼續上床睡覺,睡醒後佯裝驚問是誰殺了侍衛,眾人以實情相告,操則痛哭不止,命厚葬之。曹操的權謀常具有殘忍性,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惜犧牲別人的性命。正是由於這些短處,他趕不上劉備交人之深。
曹操的權謀與他的軍事鬥爭直接結合時,常常非常成功。他在濮陽與呂布大戰時中了陳宮之計,險些喪命,於是他詐言身死,令軍士掛孝發喪,呂布被騙劫營,結果中計,曹操則反敗為勝。在攻奪張魯守地漢中時,曹操賄賂張魯手下謀士楊松,使其內中作梗,迫害陣前勇將龐德,他用計招降龐德後,親扶龐德上馬,與其並馬而行,共回營寨,卻故意讓張魯的守城將士看見,使張魯更加相信楊松的挑撥之言,便於楊松繼續充當內奸。曹操軍事權謀運用得最成功的要數他對馬超、韓遂的離間。馬超、韓遂聯兵替馬騰報仇,兵犯潼關,曹操不能取勝,於是決定離間二人。他的權謀包括三個步驟。第一,針對馬、韓輪流值班守陣的情況,操在韓守陣時,與其單騎會語,只談往日舊事,不提軍情。韓向馬如實告知會語內容,馬超不甚相信,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