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1 / 3)

小說:三國風雲人物正解 作者:博搏

,必然發生意外。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派大將張郃與高覽去攻曹操營寨,因曹兵有備而失敗,袁紹聽了郭圖對二將的誣陷之詞,在其未回來交令之前派人前去捉拿歸案,二人被逼無奈,遂率本部軍馬投降了曹操。袁紹處理這類事件,看來是缺乏周到的考慮。

集團內部的不協調,不論是由爭功而引起的競爭、由嫉妒而引起的陷害、由利益而引起的紛爭、由前仇而引起的衝突、由認識而引起的分歧,還是由各種複雜原因可能產生的軍事分裂,都需要領導人分析情況,認真對待,高明的領導人必然有高明的手段穩定本集團的隊伍和秩序。

下篇:《為誰喝彩 三國用人之道》

充分利用自然條件

各種自然條件能夠極大地服務於軍事鬥爭,季節、氣候、天氣、地理等因素是作戰雙方的共有財富,高明的領導人事實上是把它們看成自己手中克敵禦敵的得力“兵將”。孔明就是善於使用這些兵將的典範,除孔明之外,一些其他的領導人在用這些因素上也獲得了成功。

孫堅與黃祖大戰時,黃祖伏弓弩手於江邊,孫堅令他的軍隊藏於船中誘敵,三日內船幾十次靠岸,江面大霧迷漫,黃祖軍隊只顧放箭,等箭已放盡時,孫堅軍隊拔船上所得之箭,約計十幾萬枝,值順風之日,孫堅令軍士一齊放箭,黃祖抵擋不住,大敗而退。(第七回)這種“草船借箭”是利用了天氣和風力。曹操與馬超沿渭河大戰時,馬超衝突頻繁,曹操立不起營寨,心中憂懼,後來用渭河沙土建起土城堅守,但沙土不實,築起便倒。時值深秋,天氣暴冷,連日陰雲密佈,朔風大作,曹操採納了隱居於終南山的“夢梅居士”婁子伯的建議,讓兵士夜間擔土潑水,因寒冷天氣,牆隨築隨凍,及等天明,沙土凍緊,土城築就。馬超看到非常驚奇,還以為有神仙暗助。這是利用了當時的寒冷天氣。劉備伐吳時,東吳新任大都督陸遜自春至夏,堅守不戰,後來天氣炎熱,劉備七十萬軍馬屯於平原曠野,猶如赤火之上,又遠離水源,深為不便,軍隊煎熬難耐,終於被逼到林木蔭密之處避暑,陸遜於是火燒連營,大獲全勝。這是利用酷暑天氣為自己的用兵創造條件。也有許多對江河條件的利用之例,如曹操在下邳城圍困呂布時決沂、泗兩河之水灌城,攻冀州時決漳河淹城;關羽圍樊城時放襄江水以淹于禁軍隊。還有許多利用地理條件伏兵、縱火的例子。

地理名稱會對戰役發生影響,這是一個應該引起注意的奇怪問題。關羽圍樊城時,聽說于禁領援兵於樊城之北安寨,他登高遠望,見城北十里山谷中屯著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晌,問導官屯兵的山谷是什麼地名,導官回答說,那個山谷叫“罾口川”。關羽高興地說: “于禁必為我擒矣。”將士問其何以知之,關羽回答說: “‘魚’入‘罾口’,豈能久乎?”(第七十四回)諸將未深信,後來關羽決水相淹,果然使于禁全軍覆沒。孔明七擒孟獲時要對付藤甲兵,他乘小車在桃花水北岸遍觀地理,在險嶺山峻之處望見一谷,乃問當地人: “此谷何名?”答道: “此處名為盤蛇谷。”孔明大喜道: “此乃天賜吾成功於此也!”(第九十回)遂在此處作了安排,最後焚燒藤甲兵於此。孔明出祁山時還在葫蘆谷火燒司馬懿。地名能對戰役發生影響,對這一問題我們既不能視而不見、一口否認,又不能用神秘的觀點去解釋。原因可能是: 地名本是當地人所命,命名時總有一定方面的根據,有些地名是根據其地理特徵、形狀而命名的,因而它或少或多地反映了本身的地理特點,如“盤蛇谷”,形如長蛇盤旋,並且光峭石壁,無有樹木生長,中間一條大路,真可謂“形如其名”、“名副其實”。一聽到這樣的地名,自然能知道它是誘敵火焚的天賜良地。關羽對“罾口川”的地名發生興趣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罾,是魚網的意思,取名“罾口”,必是因為此地地勢低窪,江水時常衝入,退水後留下許多魚蝦,因其地勢為天然捕魚之所,故取名為“罾口川”,于禁屯兵於此,若一放水,自然全軍變成魚蝦,會被一網打盡。所以,在對敵作戰時,要善於利用各種自然條件,還應在陌生的地方留心其地理名稱以作為用兵的參考。

下篇:《為誰喝彩 三國用人之道》

妥善安置有關人員的家屬

領導人應該認識到家屬問題的重要性。曹操早年謀刺董卓未遂,詐稱獻刀逃跑,一開始,董卓尚不知道曹操出城離去的真正目的,李儒對董卓說: “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第四回)沒有家屬在京,決定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