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來了!果然,官渡之戰失敗以後,袁紹只顧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啊,被曹操俘虜,這是他們窩裡鬥。
袁紹的謀士窩裡鬥,袁紹的家庭鬧家務。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紹喜歡誰呢?袁尚,為什麼呢,因為袁尚長得漂亮,於是決定立袁尚為接班人。因為大概袁紹這個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個帥哥,然後他三個兒子當中小兒子最帥,於是袁紹就認為老帥哥的接班人那就應該是小帥哥,荒唐嘛,這不是荒唐嘛!但是他這個話說不出口啊,他怎麼辦呢?他說這樣吧,三個兒子一個外甥,我就把我這四州分了,他不是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嗎,把小兒子袁尚留在自己身邊住在冀州,然後剩下的三個州一個州派一個人去,袁譚,袁熙,高幹是個外甥。沮授又反對,沮授說主公你怎麼能這樣做呢?俗話說“一兔走衢,萬人逐之”,怎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來搶;“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如果一個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搶了。你現在這個做法等於是把這個兔子放到十字路口來了,能不窩裡鬥嗎?袁紹又不聽,結果他死了以後他的長子袁譚和他的三子袁尚兩個人就打起來了,他的謀士也分裂成兩派,自相殘殺,省了曹操不少功夫。這是袁紹的又一失,叫做組織上失和。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袁紹,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指揮上失誤,用人上失當,組織上失和,有此六失,還不失敗,那才叫天理不容。這個結局早在曹操的預料之中,當時袁紹十萬精兵南下,來勢洶洶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打不贏的,只有曹操神情自若。曹操說,袁紹是我的老朋友,我太瞭解他,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野心大,智慧少,態度兇,膽子小,刻薄猜忌,人緣不好,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集團“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雖然他土地很廣,軍隊很多,糧草豐足,那不過是給我做後勤部長罷了。曹操到底是袁紹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紹看透了,袁紹這個人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
當然你說這個人他一點能耐和個人魅力都也沒有那也不符合事實,他要是一點都沒有的話他怎麼弄出這麼大動靜來呢?應該說袁紹這個人其實還是有本事的,也是有魅力的,他最大的成功在於他利用他家族四世三公的這樣一個政治資源,把袁氏家族的事業推向了一個頂峰。這是袁紹了不起的地方,他沒有像後來的清朝八旗子弟一樣躺在父輩的成就上吃老本,他是在祖輩父輩開創的基業上發展壯大了,袁紹的最後的成就、名聲、地位都超過了他的父輩和祖輩,這是袁紹了不起的地方,需要肯定的地方。但是他在關鍵時刻卻表現出愚蠢、固執和狂妄,他的愚蠢、固執和狂妄是三位一體的,他因為愚蠢而固執,因為固執而狂妄,又因為狂妄而愚蠢。他狂妄,所以他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所以他固執;因為他固執,他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他愚蠢;因為他愚蠢,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此他狂妄。所以袁紹的失敗歸根結底是為人的失敗,做人的失敗,性格的失敗。
那麼袁紹的性格是什麼呢?內心分裂。對於這一點,歷史上是有過評價的,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怎麼說?《三國志》說,袁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荀彧則說他“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說袁紹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風流儒雅,風度翩翩,和藹可親,寬以待人,但是骨子裡面是猜忌別人的,是忌妒別人的,是很刻薄、很尖刻的,很狹隘的,他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風光,容不下別人比自己聰明,受不了別人比自己正確。他為什麼要打曹操?因為曹操比他風光啊,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為什麼要貶沮授?因為沮授比他聰明。他為什麼要殺田豐?因為田豐比他正確啊。
他從官渡兵敗回鄴城的時候,袁軍將士都捶著胸脯說,天啊!如果田豐在這兒,我們怎麼會落到這個下場啊?這個話傳到他耳朵裡,他受不了,他就問逢紀,說田豐在鄴城獄裡表現怎麼樣啊?他窩裡鬥又開始了,逢紀說,田豐聽說主公打了敗仗,幸災樂禍,拍手大笑,說這下可證明他最英明瞭。結果袁紹回到鄴城,第一件事情殺田豐。其實沒有逢紀的這個小人的這些活,袁紹也是要殺田豐的,這點田豐早就預料到了,所以田豐說這一回我死定了,然後田豐有一個解釋,他說為什麼呢?如果這回我們打了敗仗,我們主公一高興說不定就把我赦免了,因為他是勝利者,勝利者是很寬容的,而且還可以把我這個意見錯誤的人做個反面教員,帶在身邊到處炫耀啊,你看我打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