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怎麼你沒聽到呢?!再問,再問是儀說我還是沒聽到,再問,再問我還是沒聽到。最後逼問,是儀說:哎呀,刀都架在我脖子上了,我幹嗎要護著那個人啊,拿自己腦袋開玩笑,我沒聽到就是沒聽到嘛,實事求是嘛!這才知道是冤案。那如果不是是儀頂住了,那不一個冤案就造起來了嗎?
實際上孫權這個人,到了晚年叫做神經過敏、疑神疑鬼、喜怒無常,所以嚴冷先生的《三國史話》隨筆就說,孫權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嚴先生這個話當然是個玩笑話。所以陳壽說孫權這個人有勾踐之奇,這是一語雙關啊,就是他前期創業的時候,那個忍辱負重,那個先裝孫子後當霸王,先識時務後成俊傑,跟勾踐一樣,到了晚年殺功臣,懷疑自己的人也跟勾踐一樣。而且陳壽還對孫權有這樣一個評價: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什麼意思?就是孫權這個人本來就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本來就是個敢殺人的人,到了晚年他就更嚴重了,越到晚年越他疑心,有人就會問前面那麼多情,那麼以情感人,怎麼到了晚年成這個樣子呢?這也不奇怪,多情必多疑啊,你說重情的人,他是不是疑心就比較重,他老懷疑他自己愛的人會不會背叛自己,所以情天往往同時也是恨海,所以孫權的變化很正常,雖然變得很厲害,而且正是由於孫權晚年的這種變化,他冷落張昭,他逼死陸遜,那麼冷落張昭和逼死陸遜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集《冷暖人生》。
易中天品三國(46)……冷暖人生
公元200年,孫策猝死,十八歲的孫權接管了父兄的基業。但此時孫權面臨的情況是,外有強敵曹操的威脅,內有江東士族不肯臣服的憂患。孫權接手的政權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前景並不樂觀。然而就在孫權驚魂未定、一籌莫展時,孫策的舊臣張昭猶如擎天大柱,為他撐起即將塌陷的天空。張昭鼎立支援孫權,心甘情願地擁戴和輔佐孫權,幫助他建立威望、穩定民心士氣,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傾倒。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孫權稱王后,卻倍受孫權的冷落,這是為什麼?孫權與張昭有什麼矛盾嗎?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孫權是很會用人的;由於孫權會用人;所以孫權的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他們命運不佳。怎麼不佳呢?有些額外內壽命不長;周瑜36歲;魯肅46歲;呂蒙42歲;活的長的是張昭81歲。陸遜61歲。但是張昭和陸遜的命運也不怎麼好。張昭受到冷落;陸遜被逼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說張昭;張昭是什麼人?我也不用多說了;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他是孫權的大功臣;孫權接班的時候;如果不是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的位置就坐不穩。如果不是張昭幫孫權打理一切;孫權的事情就搞不掂。你想孫權接班的時候;張昭幹了寫什麼事?上奏朝廷;下令郡縣。安排官員們各就各位。這些事情都是張昭幫他打理的。打理這些事情張昭已經很像一個宰相了;所以當孫權決定立宰相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認為是張昭啊。當然是張昭當丞相啊;孫權設丞相是什麼時候呢?應該是在他當吳王之後;當皇帝之前;就開始設丞相了。事情就在黃武年間。這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就是張昭嗎。結果孫權沒有任命張昭;孫權任命了一個叫孫邵的人。孫權解釋說;如今是個多事之秋;丞相這個工作;那任務是很重的;張公年紀大了嘛;怎麼忍心讓他擔任這麼重的職務呢?這不是優待他啊;那麼孫邵當了幾年丞相以後就去世了。又要選丞相;大家又說張昭;孫權又不同意;任命顧雍為丞相。從此張昭就永遠的失去了當丞相的可能。那麼在孫權稱帝以後;張昭就寫了個報告;說老臣身體不好;我所有的職務和權利都交出去。退休了;申請退休。孫權說;退就退;不要休啊。或者是休就休;不要退吧。又給了張昭一些榮耀的職務。但是基本上不來上朝了。張昭沒有辦法;他本來是經天緯地的要大幹一番事業的。沒辦法只好回家著書立說。那麼孫權為什麼一而在再而三地不讓張昭當丞相呢?四種說法:第一種;孫權薄情。就是孫權這個人一方面重情;另一方面他薄情。忘恩負義;比方說他對孫策;就忘恩負義;他這個權利誰個他的?孫策交給他的;但是他當皇帝以後。他追封了孫堅為皇帝。孫策封了個王,長沙桓王。孫策的那些孩子都封侯,他自己的兒子剛生下來哇哇叫他就封王了。孫策的兒子他只封侯。所以有人說他忘恩負義。
另外我們再看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後代怎麼樣?優待一下就沒有了,往往後面都沒有下文了。三個家族也沒有成為江東的大族啊。所以有人說他不用張昭是薄情。但是這個說法有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