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家門口站著,罰站嘛。這個時候張昭的兒子也知道這個事不能再這樣鬧下去。人家畢竟是皇上,於是把張昭從床上弄起來,拿個擔架抬著,抬出去。然後跟孫權一起進宮。孫權還做檢討,深刻檢討。你想張昭這個時候已經是半退休狀態,退居二線啊,還這麼硬,這麼厲害,他當了丞相還得了。
所以孫權不希望張昭太重,孫權也不希望他的丞相太重。看看他的幾任丞相,第一任孫邵我已經說了,連個傳都沒有,估計是個阿彌陀佛的。第二任顧雍呢,也很會做人。顧雍做丞相他有幾個原則,第一,他從不主動說話,孫權問他他才說。第二,他從不背後說話,當面對孫權說。第三,他從不相張昭那樣慷慨陳詞,說個沒完。他往往就是一兩句話。比方說張昭有次開會的時候,張昭又起來慷慨陳詞了,說現在這個刑法也太繁了,賦稅也太重了,民不聊生了,我們要改啊,什麼什麼如何,發了一通。孫權不說話。等張昭都說完了以後,孫權轉過頭來說丞相的意見呢?顧雍只有一句話,臣聽說的和張公說的一樣。沒了。所以顧雍是把丞相當顧問來做的。這就摸準了孫權設相的形式。孫權要的就是一個顧問型的丞相,而不是一個總理型的丞相。他的要求是什麼呢?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有事做顧問,沒事做象徵。所以顧雍做對了,一做19年,76歲去世。壽終正寢,善終。
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講述,孫權任用孫邵和顧雍,不用張昭,是因為孫權對丞相之位有自己的設想,他要的是一個顧問型的丞相,而不是一個總理型的。因此張昭的受冷落,我們就好理解了。而在孫權的第二任丞相顧雍去世之後,孫權啟用了大名鼎鼎的陸遜擔任丞相,陸遜是東吳後期升起的一顆新星。其才能與周瑜不相上下,但奇怪的是陸遜僅僅擔任丞相一年,就被逼而死。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孫權的丞相之位就只能是一個無用的擺設嗎?
陸遜擔任吳國的第三任丞相是大有文章。陸家和孫家是有仇的,有國恨家仇。呂蒙擔任上游統帥的時候,不是先生病後去世嗎,孫權兩次問他繼任人,呂蒙說陸遜。
陸家和孫家的 矛盾,應該從袁術說起,當時陸遜的從祖父陸康是東漢末年的廬江太守,袁術在壽春時,因為沒有軍糧,便向陸康求援。陸康認為袁術是“叛逆”,不予理睬。袁術大怒,派孫策去打陸康。這場戰爭足足打了兩年,最後城被攻破。七十歲的陸康也在一個月以後發病而死。當時追隨陸康的陸氏宗族一百多人也受盡了苦難。差不多死了一半,所以,陸家和孫家是有國恨家仇的。孫權對陸遜也就不能不有所保留。但一方面,出於政治需要,孫權對陸家不能不籠絡借重。另一方面,要是真重用陸遜,孫權也會猶豫。所以呂蒙兩 次向孫權推薦陸遜,孫權才任命陸遜為丞相。
而孫權呢,也對於陸遜是寄予厚望的。陸遜接任以後,孫權和陸遜有過一次談話,這個談話記載在哪裡呢?記載在《三國志》的《呂蒙傳》,不在《陸遜傳》。在這個談話中呢,孫權一一評點,周瑜、魯肅、呂蒙三人的功過得失。這絕對不是閒聊天,這是有用意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孫權對周瑜的評價,非常之高。說到了什麼呢,說到周瑜是“邈焉難繼,君今繼之。”(來自《三國志。呂蒙傳》)。說周瑜這個人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了不起到是不可能有人繼承他的。不過將軍你今天繼承他了,這是什麼。這是把陸遜看做第二個周瑜啊。這是寄予厚望的,那麼陸遜也不負厚望,確實,為孫權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在顧雍去世以後,陸遜就接替顧雍成為吳國第三任丞相。陸遜這個江東名士,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將相都當了,這也是陸遜一生的頂峰。但是陸遜擔任丞相不久,大概一年,就被孫權逼死。前面我們講過,孫權的第二任太子孫和和他的第四個兒子孫霸爭奪太子的地位,這個叫做“南魯黨爭”,南宮指的就是太子,魯就是魯王,就是孫霸。這個時候朝廷當中的人,一分為二。叫做舉國中分,就是整個國家分兩派。兩大派,一派擁護太子,一派擁護魯王。陸遜是擁護太子的。陸遜一而在再而三的給孫權寫信保太子,而且要求和孫權見面談一次。孫權不聽,不談。還不斷地派人到陸遜那裡去責備陸遜。與此同時,陸遜的幾個外甥,因為擁護太子被撤職流放,就是陸遜周圍的人,流放的流放,被殺的被殺。陸遜不斷接到孫權的責備,於是陸遜非常的憂鬱,非常的氣憤,最後活活氣死。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陸遜之死就死於南魯黨爭,就是太子黨跟魯王黨的鬥爭。但是奇怪的是,陸遜死了以後,太子黨的二號人物諸葛恪接替了陸遜。升官了。魯王黨的一號人物,二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