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與經濟,更深入地學習關於Internet的知識,並分析他在中國所能從事的科技產業。田溯寧在美國大學校園BBS的環境討論分割槽之外,還附加了一個討論區,專門討論中國資訊科技業界的前途。這個討論區,第一個登入的人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丁健。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丁健和田溯寧在網上一交談,就知道他們是屬於同一型別的人,關心政治、環境以及社會,甚至包括對於科技與企業家精神的興趣,都極為相似,他們兩人也最終一同成為亞信最重要的兩個創辦者。
丁健的英文名字是James,這個名字是1988年到美國唸書時取的。丁健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電腦科學學生,在北京時就讀於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一個朋友鼓勵丁健申請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同時靠著他的計算機經驗,在學校的計算機研究室找到了一個系統管理者的工作。當時IBM捐贈了一些網路卡和系統軟體給學校,著名的區域網軟體提供商Novell也捐贈了一些作業系統,但是沒有人知道怎麼使用它們。丁健讀完使用手冊後,在1989年裝設完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第一套區域網絡。關於丁健天才的故事很多,其中一個是他在北京大學上學時經常逃課,線性代數課從來沒上過,只是考試前三天把教科書上的題目全部做了一遍,期末考試時就拿了滿分。田溯寧也對丁健的智商表示歎服:亞信剛剛成立時,由於資金有限而請不起律師,丁健只用了一週時間就把法律的基本知識全部掌握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亞信的法律問題都是由他出面負責。
在1990年加州大學碩士畢業之前,丁健將整個校園網路連線上了Internet。隨後,他在位於達拉斯的得州大學擔任系統分析師的工作,在這裡,他第一次真正見到田溯寧,兩個人相見恨晚,很快就討論關於合夥開設公司的構想。
田溯寧是一個超級鼓動能手,他外表憨厚,面相老實,給人很真誠的感覺,而又口吐蓮花,視國家興亡為己任,這讓他很有鼓動力。有一個在坊間流傳很廣的段子:車子在大路上前進,突然遇到一個大坑,按田溯寧的性格就會鼓動整個車隊的鬥志,大聲喊“沒有退路,衝!”而丁健則會停下來,看是否能夠繞道或者鋪路過去。這樣行事截然不同但內心無比接近的兩個人聯起手來,他們計劃開創一番新事業,至少在當時,他們雄心勃勃。
田溯寧從未忘記他要返回中國的目標,雖然他還沒有找出躍過這片海洋的方法。他和丁健一起思考對策,“我們要如何將這項科技帶回家”。回到得州後,田溯寧和丁健從路伯克市(Lubbock)搬到了達拉斯的明天大道,在那裡他們創立了企業發展國際公司(BusinessDevelopmentInternational,簡稱BDI)。公司的宗旨是:串聯全中國。聽上去很宏大,但這最後也成為了現實。
這家公司是一個叫劉耀倫的華人投資的,劉耀倫在美國做房地產,是美國最成功的中國商人之一,也是華人圈子裡的熱心人士之一,他給田溯寧、丁健投資的故事頗為經典:一次三個人一起吃飯,飯後田溯寧和丁健搶著買單,博得劉耀倫的好感,從而獲取50萬元美元的投資,並約定做非房地產之外的其他業務。 (本文來源:網易商業頻道 )
1996海歸歸來
1996年的中國充滿了激揚文字。這一年5月,一本叫《中國可以說不—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的政治評論著作一面市就引發熱浪,首版發行5萬冊,只用了20多天就一售而空,這本書的5位作者張藏藏、宋強、喬邊、古清生、湯正宇都是大學畢業沒多久,30歲左右的文化青年。該書最重要的觀點,是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提出質疑,並猛烈批判中國國內的崇美思想,進而大膽地為中國的崛起而吶喊。這本書迅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美國駐中國大使館也邀請作者進行溝通,這被認為是民族主義情緒高昂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這一年的7月,當時《三聯生活週刊》的記者胡泳受海南出版社委託挑選外版書。在版權公司密密麻麻的巨大書架前,胡泳不經意間抽出了一本黑白封面的書。這本書是美國未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數字媒體室的主任尼葛洛龐蒂(NicholasNegroponte)寫的《數字化生存》,在美國《紐約時報》的圖書排行榜上連續幾周都是第一。一翻之下,胡泳立即建議海南出版社出版此書,之後胡泳和妻子範海燕只花了20天的時間就完成了翻譯工作,並交給了海南出版社進行出版。這本書在日後也成為年度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