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如此回憶道: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談起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情況,說斯大林當年對南方前線的指揮有錯誤,使得某次戰役慘遭失敗;又說某某元帥膽小如鼠,一見到斯大林,兩條腿像麻稈,吃敗仗就是由於這個人只會報告和俯首聽命。而他自己又是如何如何的勇敢,向斯大林提出過正確的作戰方案,遭到拒絕,等等。每當他津津樂道這些的時候,毛主席不是吃飯不作表示,就是把話題引開。當年只是一員中將的赫魯曉夫自吹他比斯大林還高明,竟在指揮過千百次戰役的毛主席面前顯示他個人的軍事才能,確實很不得體。……”

毛澤東極其厭惡赫魯曉夫,直至他後來發動了旨在“揪出中國赫魯曉夫”的“文革”。

胡喬木在莫斯科非常忙碌,參加宣言的起草工作。這比他在國內起草檔案要麻煩得多。他寫出中文稿,要譯成俄文稿、英文稿。別的黨提出的意見,要從俄文、英文譯成中文。這麼來回地翻譯著、修改著,還要不斷地向毛澤東彙報,聽取毛澤東的指示……

胡喬木還幫助整理了毛澤東在莫斯科的三次講話稿。後來,在1958年5月,這三次講話稿作為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檔案發給代表們。

隨毛澤東出席莫斯科會議(2)

11月21日,胡喬木剛剛隨毛澤東飛回北京,便忙著為《人民日報》寫社論《偉大的革命宣言》,於11月25日刊出。這篇社論,代表中國共產黨闡述了對莫斯科會議及莫斯科宣言的見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擂響“大躍進”的戰鼓

1957年大張旗鼓的反右運動,導致了1958年“左”的大爆發。

1957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報》社論《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新高潮》,已經透露了“左”的端倪:

“有人害了右傾保守的毛病,像蝸牛一樣爬行得很慢,他們不瞭解在農業合作化以後,我們就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上來一個大躍進。”

這是“大躍進”一詞第一次見諸於報刊。

毛澤東讀了社論,欣然道:“這是個偉大的發明,這個口號剝奪了反冒進的口號。”

毛澤東還為這篇社論寫下一段批語:

“建議把一號博士頭銜贈給發明‘躍進’這個偉大口號的那一位(或者幾位)科學家。”

毛澤東的這段批語,透露了他的“躍進”之情。

11月18日,毛澤東在莫斯科會議上的一段話,表明了他急於求成之心:

“中國人是想努力的。中國從政治上、人口上說是個大國,從經濟上說還是個小國。赫魯曉夫同志告訴我們,十五年後,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十五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因為我和波立特、高蘭同志(引者注:分別為英共主席和總書記)談過兩次話,我問他們國家的情況,他們說現在英國年產兩千萬噸鋼。中國呢?再過十五年可能是四千萬噸,豈不超過了英國嗎?在十五年以後,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無敵於天下了,沒有人敢和我們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毛澤東深刻地影響著胡喬木。1957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胡喬木所寫的社論《必須堅持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便體現了毛澤東當時開始發熱了的頭腦。

胡喬木用了剛剛“發明”不久的“躍進”一詞:

“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的躍進的發展,證明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必需的和行之有效的。”

胡喬木指出:“還有少數有保守思想的人實際上在反對這個方針。”

胡喬木批判了“反冒進”:

“在去年秋天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在某些部門、某些單位、某些幹部中間颳起了一股風,居然把多快好省的方針刮掉了。有的人說,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冒進了,行不通;有的人說,1956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全部冒進了,甚至第一個五年計劃也冒進了,搞錯了;有的人竟說,寧可犯保守的錯誤,也不要犯冒進的錯誤,等等。於是,本來應該和可以多辦、快辦的事情,也少辦、慢辦甚至不辦了。這種做法,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當然不能起積極的促進的作用,相反地起了消極的‘促退’的作用。”

不久,胡喬木又為《人民日報》寫了元旦社論《乘風破浪》,為1958年的大躍進擂響了戰鼓。

胡喬木寫道:要“爭取1958年農業生產的大躍進和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