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臣楷模範圍之外了。
其實啊,如果仔細讀那段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小李身邊最親近的那一群人,也是跟他“私交”最好感情最深厚的,大多都是長孫無忌、房玄齡、唐儉這種好好先生,而不是後世褒揚最烈的倔老頭魏徵等。這也很好解釋,小李自己是個性子急、直爽外向的人,本來就容易跟別人起衝突,如果身邊也都是些一點就著的傢伙,他的生活大概就要象煙火大會一樣噼哩啪啦精彩響不停了^&^。能夠信任、重用魏徵等人,是他作為政治家的清醒和風度表現,但魏大人自己也說小李“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他當然是把自己算成“君子”嘍,那麼“小人”是誰,大家不妨見仁見智^^。這是性格互補的自然結果,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說的“房玄齡等人是因為太瞭解小李而不敢進諫,小李本身其實是那種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房、長孫和魏徵他們,只是在自身性格、個人經歷等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分工不同”罷了,小李用魏徵來使自己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用房、長孫來調節個人生活保持正常心理狀態,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很合理的。
第三個原因就比較複雜了,值得來好好地探討一番。我們看通鑑也好,唐書上的無忌傳記也好,會發現它們對無忌在貞觀年間的事蹟記載中,都花了大量筆墨來渲染小李對無忌是多麼多麼地“好”,順帶提一下長孫家的“外戚避嫌”表現,相比之下對無忌所做的“實事”,以及別人對無忌的評價這些比較“客觀”的東西,就著墨很少。這樣就很容易給人一種印象,即無忌本來沒什麼功勞,威望也不算高,就是因為皇帝喜歡他,皇帝偏心,才把他人為地拔到那麼高的位置,然後別人都不服氣,無忌只好自動謙虛退讓……
這種看法……也不能算全錯啦TT。首先小李跟無忌的交情之深,那的確是誰也比不上的。說“從小玩到大”可能有點誇張,但至少在兩人都是十四五歲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就常常在一起指點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