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小時75英里!”這就是大約在德國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前後猶太人所處的困境。而這不過是一條很快就會導致他們遭到屠殺滅種的道路的開端。
對基督教會的迫害
納粹對基督教會的戰爭開始得較為溫和。希特勒名義上是一個天主教徒,雖然他曾在《我的奮鬥》中痛罵天主教過問政治,並且因兩個基督教會條要求給予“國內一切宗教派別的自由,只要它們對??德國民族的道德感情沒有危險。黨贊成積極性的基督教信仰”。1933年3 月23日國會把自己的作為立法機構的職權讓給這位獨裁者那天,希特勒對這個德國立法機構發表講演,讚揚基督教信仰是“保障德國民族靈魂的要素”,答應尊重這些信仰的權利,宣稱他的政府的“志向是謀求教會和國家之間的融洽協調”,而且說“我們希望改善我們和羅馬教廷的友好關係”——最後這一句話顯然是為了要獲得天主教中央黨的選票,結果如願以償。
過了差不多4 個月不到,在7 月20日,納粹政府和梵蒂岡簽訂了一個契約,保證天主教的自由和該教會“管理它自己事務”的權利。這個協定由巴本代表德國,由當時的羅馬教皇國務大臣巴西利主教,就是後來的羅馬教皇庇護十二世,代表羅馬教廷簽署。這個契約墨汁未乾,就被納粹政府破壞了。
但是,由於這個契約簽訂的時候正是這個新政權在德國的初期放肆行為引起全世界強烈反感的時候,它無疑使希特勒政府獲得了非常需要的威望。*7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