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正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天賜良機。
巴伐利亞發生的反叛
“政府鎮定沉著地繼續印發這些廢紙,因為,如果停止印發的話,政府就完蛋了,”他叫嚷道,“因為一旦印刷機停止轉動——而這是穩定馬克的先決條件——騙局馬上就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請相信我,我們的痛苦只會增加。而壞蛋們卻安然無事。原因是:國家本身已經成了最大的騙子和惡棍。這是個強盜的國家!??如果受驚的人民注意到,他們即使有幾十億馬克,也只有捱餓的份兒,那他們一定會作出這個結論:我們不能再聽命於一個建築在騙人的多數決定的玩意兒上面的國家了。我們需要獨裁??”毫無疑問,通貨漫天膨脹所帶來的困難和動盪不定迫使千百萬德國人民得出了這個結論,而希特勒是非常樂意把他們引導上這條道路的。事實上,他早已開始相信,1923年混亂的局面已經造成了一個可能不再來臨的推翻共和國的機會。但是,如果他本人要來領導這場反革命活動的話,他的道路上還有一定的困難。而'63'如果不是由他來領導,他就沒有多大興趣。
這些困難首先是,納粹黨雖然黨員人數日增,還遠不是巴伐利亞最重要的一個政治運動,而在巴伐利亞境外,它更是默默無聞。這樣一個小黨怎麼能夠推翻共和國呢?希特勒不是個能輕易被困難嚇倒的人,他認為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可以把巴伐利亞所有反共和的民族主義勢力團結在他的領導之下。然後在巴伐利亞政府、武裝團體和駐紮在巴伐利亞的國防軍支援之下,他可以領導一次向柏林的進軍——像一年前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一樣——推翻魏瑪共和國,顯然,墨索里尼輕易取得的勝利觸發了他的靈機。
法國佔領魯爾雖然重新燃起了德國對傳統敵人的仇恨,從而使民族主義精神復活,但是卻使希特勒的計劃變得困難了。法國這樣做,使得德國人民團結在抵抗法國的柏林共和政府的背後。這是希特勒所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他的目標是摧毀共和國。至於法國,德國可以在實現了自己的民族主義革命和建立了獨裁政權以後,再來收拾它。希特勒在有力的輿論潮流面前居然敢冒大不韙,採取一個不得人心的方針:“不——不要打倒法國,而是要打倒祖國的叛徒!打倒十一月罪人!這才是我們的口號。”在1923年的頭幾個月裡,希特勒就致力於實現這個口號。2 用間,主要是由於羅姆在組織工作上的本領,巴伐利亞有4 個武裝的“愛國團體”同納粹黨聯合組成所謂“祖國戰鬥團體工作聯盟”,而以希特勒為政治領導。9 月間組織了一個名叫“德國人戰鬥聯盟”的更強有力的團體,希特勒擔任三人領導之一。這一組織是9 月2 日在紐倫堡舉行群眾大會慶祝德國1870年在色當戰敗法國的53週年紀念時產生的。南德大部分具有法西斯思想的團體都有代表參加,希特勒在會上發表了一篇激烈的反對中央政府的演說後,受到了全場起立的歡呼。新成立的戰鬥聯盟公開聲稱它的目標是:推翻共和國,撕毀凡爾賽和約。
在紐倫堡開會期間,檢閱示威群眾遊行的時候,希特勒在檢閱臺上站在魯登道夫將軍的旁邊。這並不是件偶然的事。若干時候以來,這個年輕的納粹黨頭子就一直在拉攏這位戰時英雄。魯登道夫曾經讓柏林卡普政變的策動者利用他的聲名,現在既然他繼續鼓勵右翼的反革命,也就有可能誘使他來支援希特勒心中開始萌芽的那種行動。這位老將軍是一點也沒有政治頭腦的;他現在定居在慕尼黑郊外,毫不掩飾他對巴伐利亞人、對巴伐利亞王位可能繼承人盧伯萊希特太子、對德國天主教會勢力最大的一邦'64'的天主教會的蔑視。這一切,希特勒都知道,但是,這正合他的心意。他並不想要魯登道夫來擔任民族主義反革命運動的政治領袖——雖然人人皆知,這位戰時英雄頗有雄心擔當這個角色。希特勒要把這個角色留給自己。但是魯登道夫的名字,他在軍官團和整個德國保守派中間的聲望,對這個在巴伐利亞境外還是默默無聞的地方政客來說,卻是個本錢。於是希特勒開始把魯登道夫:包括到他的計劃裡面。1923年秋,德意志共和國和巴伐利亞邦之間的危機達到了頂點。9月26 日那天,古斯塔夫。施特萊斯曼總理宣佈結束在魯爾的消極抵抗,德國恢復支付賠款。這個前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喉舌是個堅決的保守派,而且從骨子裡來說,還是個保皇派,他已認定,如果德國要得救,要統一,要恢復強大,那就必須——至少在目前——同意共和國的存在,同協約國妥協,取得喘息的時間來恢復經濟力量。如果再聽其自流的話,只會造成內戰,也許最後會導致國家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