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部分(1 / 4)

小說:將血 作者:

不說旁的,就說當今景興一朝,除大將軍折木清外,卻再無一人能到此地步,就算西北張祖,潢關張培賢等這些邊鎮領兵大將就都要差上許多了,雖已都開府,但卻只有領兵之權。其他諸事如糧草輻重等事,及大規模的兵員調動等都不能自專,就更別說能任意任免轄下文武官員了。

聖旨冗長,李師雄唸的是口乾舌燥,但下面眾人在震驚之餘。雖說無心細聽,但聖旨上的每一個名字都關乎自己以後前程去留,卻也輕忽不得,所以也沒人會聽得昏昏欲睡,半晌過後,聖旨上已有十餘人得以升遷,雖說大多都帶著暫攝二字,但眾人還是心情大振,拋開之前的心事,聽得越的仔細了,生恐不經意間漏下自己的名字。

到了此時,眾人皆已明白,朝廷雖說未有派遣援軍入”之意,但力保金州的意思是不容懷疑的,這一道聖旨,整個就是要建立一支能戰之軍的意思,恐怕之前那句讓鷹揚將軍趙石統攝蜀中戰事的話,也不過是說說而已,如今川中烽火四起,亂的跟什麼似的,入蜀秦軍安危都不明瞭,更不確定各軍佈置,還如何統攝?就算能派人傳令過去。人家聽不聽你的都是兩可之間,更別提如今金州無兵可用,危機四伏之局面了。

不過等到李師雄念出吳得勝的名字,眾人不免都面露古怪之色,大多難免有些幸災樂禍之心在的,畢竟這些日子被通判大人弄的心驚膽戰,生恐什麼時候通判衙門的人出現在自家門前,畢竟這裡是金州,跟吳家交從甚密的可不是一個兩個,誰又知道了瘋似的通判夫人到底想做到哪個地步呢?

如今金口御言,卻是升了吳得勝一級。顯然朝廷還不知金州前些日的變故,看來通判大人卻是有的麻煩了。

尤其讓眾人鬆了一口氣的是,聖旨一到,吳氏謀逆一案就算是到頭兒了

眾人心潮紛湧,不過最不平靜當數陳祖,種從端以及趙石了,先不說陳祖和種從端,兩人操勞了這些時,雖說都皆重用,但總有一種到頭來終是一場空的感覺在的,不過說起來。他們期望雖深,但也知機會渺茫,都有心理準備,總歸也是不出所料,雖說趙石異軍突起,讓兩人心中震驚,但兩人為官多年小自不會將失望之情帶出來,不多時便調整好了自己的心緒,陳祖更是悄悄挪動身子,將趙石讓了出來,以示尊卑已定,不敢逾越之意。

至於趙石,則是隻能用意外驚喜來形容了,之前種種佈置,終是收到了回報,不過這回報卻是大了些,他雖有期待,但南十八,及李金花等人皆是認為,即便朝廷委以重任,也不會讓他統攝諸事,最有可能的便是從種從端以及陳祖兩人中選一人暫攝州務,其他眾人從旁輔佐,力保金州不失之局。

沉下心來的他也是深以為然,那平蜀七策雖說費盡心力,想人之不敢想,劍走偏鋒,以掩蓋金州微薄之兵力這一最大的缺點,實為不易,但說起來,總有紙上談兵之嫌,連他自己心裡都沒底,就更別說朝堂之上的那些重臣了。

所以,他也沒指望能起多大作用,只是想著能在自己身上加些結碼,藉以爭取最寬鬆的領兵環境罷了。

沒想的是。

等到聖旨終於宣讀完畢,李師雄將手中聖旨一合,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趙大人,還不接旨?”

等到身後的董太監招人送上印信等御賜之物,不管眾人如何想法,一切也就算是塵埃落定了。

李師雄笑容更盛,更是親手將趙石攙扶了起來,兩人目光對視之時,李師雄目光閃動,嘴上卻道:“聖上說了,如今兵勢正急,諸事皆要從簡。呵呵,制府大人,皇上還有口諭,可否找一處清靜所在”

見趙石雙手將聖旨接過。陳祖添為地主,這個時候可是不敢有半點遲疑,立即揮手讓心思各異的眾人起身,接著便毫不猶豫的帶人出了正堂所在,竟是將整個正堂都讓了出來。

董太監也帶著隨從人等出了來,這時卻是一笑,“兩位大人稍等,咱家這裡也有皇上口諭,兩位大人看是不是”

這都是題中應有之意,到是沒什麼奇怪的,是口諭還是密旨,都無差別,無非是怕領兵大將專權,或是幾人不能同心協力而設罷了,不過種從端心裡卻是滋味莫名,有些難受,雖說比之之前的金州通判,他也算是官升一級,已與安撫使並列,但與自己期望卻是相差太多,尤其是現在陳祖還是壓了他一頭,朝廷甚或說是當今聖上的意思已然不用猜的了,還是忌憚他廢太子孃舅的身份,兵權是一點也沒他的份的。

至於趙石,他心念電轉,在心裡也有了些猜測,金州事急不說,蜀中戰事又急轉直下至此,朝廷不是無人可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