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之下,軍中將領指揮起軍隊來才能如臂使指,如果擅加改動的話,後果實在難以預料。
想起當初建立武學之時,他提的那些建議,當時面對的幾個人除了李玄謹和陳老先生,便是景王府中的幾個幕僚了,說實話,這些人都不曾在軍中呆過,在軍務上必然也都是一知半解,即便如此,他提的那些建議也被擱置了大半下來,現在想來,當初那幾個人除了顧忌擅改軍制,觸及太多,不好收拾之外,恐怕對他的許多建議也是頗不以為然的……
而讓他感到當初尤為慶幸的是,他曾經想著改動秦軍建制人數,現在想來卻是有些幼稚可笑了,幸運的是他當時謹慎的很,並未宣之於口,經歷了東征之役後,他也再無如此想法,那樣的改動,已經觸及了大秦軍隊的根本,其間的阻力好像愚公移山不說,對大秦軍隊也沒有半點的好處。
不過話又說回來,自古以來,在這片土地上,對於軍隊的改革就從未停止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老祖宗的一句話也便概括了古今所有當政者的心思,從三皇五帝,到得秦漢,再到大唐盛世,軍中的規制變更不可謂不大,這裡面有些是對軍隊的戰力有益的,有些則是無益的,不一而足,但卻都有它的道理所在,這也是趙石領兵之後最大的感觸了。
就比如說是“番上”之舉吧,這便是唐時的一種軍事制度,在這種制度之下,除了常駐京師的一些近衛軍隊之外,府兵每年都要輪流派兵入守京師,這在表面上看,每年數千人數萬人的調動軍隊番上,其間耗費的財力物力都可謂是驚人而又無益的很了,但從深處想,唐時疆域廣闊,許多地方都是鞭長莫及的所在,很難做到政令通達,尤其是領兵大將,很難做到有效的約束其行為,這在上位者看來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由此,也就有了番上的制度,一來是要這些府兵能感受到天家之威嚴,二來時刻有這樣一支軍隊駐守京師,給地方軍隊以震懾,三來這些府兵一般都是邊鎮之上調撥下來的精銳,他們輪流入守京師,則另外便會有其他軍隊輪流鎮守邊境,賺取軍功,這樣年復一年下來,能打仗會打仗的軍隊越來越多,便也使大唐之軍旅越來越是強盛……
而大秦軍中的規制多數繼承於唐,也有番上的制度在,但此時卻是有等於無了,原因嘛,也是簡單,大秦地域太小,軍隊的數量也與大唐天差地遠,再要一支支軍隊輪流番上,恐怕也就只有壞處而無任何好處了。
舉這麼一個例子出來,也就是說明大秦軍隊的規制並非十全十美,想要改動也不是不可能。
而趙石仔細思索下來,這個條陳之中的參軍團也就這樣琢磨了出來。
參軍團,聽這個名頭其實也就能聯想個大概了,參軍,這個職位在軍中是必不可少的,全名便是參議軍事,這個職位卻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得了的,其中的講究也很多,只要七品校尉之上的將校,都可以掛上這麼個名頭……
如果非要往細裡說的話,可以打幾個比方,比如一些世家子從軍,在軍中打熬上幾年之後,若真是有本事,或者背景深厚,或者得主將喜愛,一般都會掛上這麼個頭銜兒,以為晉身之階的,而參軍所要管的事情,也頗為繁雜,小到士卒的穿衣吃飯,中到軍紀軍法,分析軍情,以及行軍諸事,大到參謀軍議,為主將謀劃,制定方略等等,甚至有的參軍本就是軍中領兵將領,打仗時要領兵血戰沙場的,但打仗之前,卻有參議軍事之責……
說到這裡,也許大家也就明白了,這個職務是個隨意性很大的職位,也必定是主將很信任的人來擔任,在主將身邊是最能說得上話的人物兒。
所以,這般重要的職位,大秦朝廷自不會放任主將肆意安排自己的親信,不過參軍職銜也小,職位上只與營頭相當,所以朝廷上也並不會特意指定人選,以免寒了領兵大將之心,於是,在參軍的數量上也就有了定製,一營人馬,設參軍一人,如果成軍,參軍酌情是三到五人,如果是一鎮兵馬,還要多給出三四個名額,至於參軍之人選,卻是將領自專,只要不出什麼岔子,便是將領任命一個四六不懂的窩囊廢,朝廷也不會來專門找你麻煩。
趙石當初任命段從文為參軍,便是符合這樣的規定的,不過在趙石看來,參軍這個職位便是後世的參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很明顯,在這個時代,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趙石也是思索了很長的時間,才決心要組建這個參軍團的,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思考一下,而是將方方面面都考慮了一遍才決定的,而且他還謹慎的選擇了在武學中試行而已。
這個時候,折木清旁的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