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兵種參加會議,向他們提些什麼問題。具體來說,解決上面這些問題的分工是:
校舍問題由徐立行同志去催辦,胡翔九、沈正功同志去看房子,決定將來如何使用,並把房子圖樣製出來;
第6章 群英聚首 籌委會宣告成立(3)
組織系統表的審查,起草預算編制表,由徐立行、李懋之、張衍、馬明德四人負責;
教授聘請,由張述祖同志主持;
招收200名助教和學員招生問題由張衍負責,和黃景文、馬明德、嶽劼毅、周祖同等組成招生委員會;
整理機構,處理幹部問題,由李懋之、張衍、胡翔九同志負責;
教材、教學裝置問題由李懋之、張述祖同志負責,一方面到各個大學參觀,一方面到###瞭解。
到空軍、海軍和裝甲兵參觀要指定組長,目前先到海軍,由黃景文同志任組長,參觀要細緻,要帶回東西來……
以上分工有交叉,這樣便於互相瞭解工作進展情況,密切配合。大家要辛苦一點,各組牽頭幹部要自找助手,組織開會,研究問題,經常碰頭,遇緊急事情可隨時開會討論。”
陳賡就像當年指揮千軍萬馬作戰那樣,向部下下達了戰鬥命令,果斷、明確、周詳,這種舉重若輕的大將風度給與會的人們以極強的感染力,特別是南京來的學者們,他們是第一次聆聽陳賡的報告,如醍醐灌頂,春風拂面,只覺得有一股暖流衝擊著胸襟。從委員們的分工可以清楚看出陳賡團結來自三大山頭幹部的寬闊胸懷,特別對來自南京的教授們委以重任,這樣大刀闊斧的重用知識分子幹部,在建國初期是十分罕見的。
在佈置了具體工作任務之後,陳賡用斬釘截鐵的口氣結束他的講話:
“以上各項工作都要抓緊進行,對上對外都用籌委會的名義辦事。籌備工作在北京要辦的,比如批准計劃,確定原則,爭取三個月基本辦完。5月初遷往哈爾濱辦公,北京只設一個辦事處。”
籌委會恰似一列已經啟動的火車,開始在軌道上加速,陳賡就是火車頭,他放手讓大家工作,自己則以主要精力抓師資和校舍兩件最緊迫、最棘手的大事。以他在中央上層的影響力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尋求中央對籌委會的支援。
9月2日,各個工作組分頭準備工作方案,徐、李、張三位副主任委員自然最為緊張和忙碌,不時出入各個房間。這座昔日顯赫的大清王朝皇親國戚的大宅院,集中了一批中華民族的精英,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滿腔熱忱,一絲不苟地投入軍事工程學院的籌辦工作中。
9月3日,籌委會召開第一次全委會,委員們暢所欲言,普遍的意見是:籌備工作事關重大,特別是請調教授、專家,幾乎都是跨省市或者跨部門的事,所擬調之人又都是各自單位的棟樑之才,如無國家一級領導發話,斷難調成。其次,光向國家申請建校的資金還不夠,建築材料要特別供應,才能保證施工進度,這方面也得中央講話。於是委員們自然想到要請周總理出面,召開一個有關部委和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領導同志參加的高層次聯席會議。
陳賡認真聽完大家的意見以後,立即拍板:“這個建議很對,我們官兒小,就調不動各路諸侯,這樣的會非得總理親自召開才行,我明天就去找總理去。”
日理萬機的周恩來一直重視軍事院校的建設,或許這與他年輕時在黃埔軍校擔任領導職務的經歷有關。早在1950年6月,朝鮮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周恩來以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專門研究創辦全軍軍事院校的有關事宜,以解決教育和訓練全軍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學會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問題。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總長等軍委領導和有關高階將領出席這次會議,會議主要決議之一是全軍首先創辦一所教育和訓練中高階幹部的最高學府——陸軍大學。遠在四川重慶的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聞訊後主動請纓,要求辭去現職,專門辦學。中央批准他的請求。根據劉伯承的意見,陸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在南京宣告成立,劉伯承任院長兼政委,陳毅代表中央軍委向劉伯承授軍旗。此後,全軍第一高校——軍事學院為我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和革命化建設,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指揮人才。
第6章 群英聚首 籌委會宣告成立(4)
時隔一年多,1952年3月,周恩來又開始為成立另一所特殊的大學而親自操勞。現在,多次進入西花廳與之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