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大家的議論,田晴晴突然受到很大啟發:對呀!在這裡設幾個大鐵籠子,把魅影空間裡的野獸馭到裡面,供人們觀賞。待人們走後,再把它們馭回去。
或者在這裡待外面一天的時間,在空間裡待外面一天的時間,幾種動物倒替著,哪個也餓不著。雖然麻煩點兒,總比餵食強的多。
並且這裡多了外星球的生物,也算是對空間的擴充套件吧!田晴晴忽然覺得給魅影建這個獨院算是做對了!
想到這裡,不由仰頭望了一眼隱在樹枝中的魅影,見它也在偷偷地望向自己,不由會心的一笑。
因為還沒有讓小怪獸們與大家見面,怕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田晴晴沒有讓魅影露面。
待大家把小院游完,又往回走的時候,被捅消失了的螺旋葉又都恢復了原形。這讓每一個人都很高興。
遊遍了整個園子,大家又坐在庭院裡看動物表演節目。
舞臺是放在四個老人面前的一張直徑一米高六十公分的石桌上,後臺是北屋堂屋。
演出前,熊大夫讓“演員”們排著隊出來給大家見了個面,並一一作了介紹。都小巧玲瓏,小的像成|人的拳頭,大的也不過一尺。這首先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見面後,所有“演員”又都退回到“後臺”,該著誰上臺了,熊大夫就喊誰的名字。能自己上去的自己上去,自己上不去的,熊大夫捧上去。
第一個演出的是異烏龜,它表演吃石子、玻璃、瓦片。在它的面前放著一個玻璃盤子,上面每樣都預備了一小堆。
表演開始了。它用小雙手捧起一塊石子。用小的如豆的小嘴兒“喀嚓”“喀嚓”地吃。別看個小嘴小,發出來的聲音卻是又脆又響,老遠就能聽到。
吃完一個石子,又吃了一塊兒瓦片,還吃了一片玻璃。它吃的津津有味,看得四個老人卻頭皮發炸,嘴裡發麻。
當它還要再吃的時候。郝福劍忍不住了。對熊大夫說:“別讓它吃了,把小肚子扎壞嘍。”
熊大夫笑笑,制止住了它。
第二個節目是悟空練雜耍。十二個成|人拳頭般大小穿著黃馬甲的袖珍猴。各拿著半截筷子般長短粗細的“金箍棒”,排著隊從“後臺”出來。然後被熊大夫一個個捧上“舞臺”。黃馬甲的後背上用紫線明顯地繡著一至十二的阿拉伯數字,表明著它們各自的名字。
十二隻袖珍猴分散開來,幾乎把“舞臺”佔滿。先是齊刷刷地練了一氣棍棒。接著是翻跟頭,豎蜻蜓。踢飛腳,舞臺上到處是它們翻滾騰挪的身影。
讓田晴晴沒有想到的是,練了一氣雜耍後,十二個小袖珍猴忽然都放下手裡的“金箍棒”。湊在一起,疊起了羅漢。
一開始是一隻袖珍猴四肢著地趴在舞臺上,然後一隻一隻地往上羅。直到十二隻小猴全羅上去。筆挺的一條猴頭線,一個個還仰著臉做著各種怪異的表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須臾,都翻身下來,又第一層六個,第二層三個,第三層兩個,第四層一個,疊成了一個金字塔形。
大家剛鼓完掌,金字塔形又變成了扇形:下面一個,第二層二個,第三層三個,第四層六個。整個與剛才倒了一個個兒。
人們一下喝彩起來。同時,又都擔心最下面的那一個吃不消。甚至連田晴晴都擔心被壓趴下。
哪知,最下面的那個卻馱著上面的扇形群猴走了幾步,還轉過身來讓人們看了看它們的後背。
“譁……”四個老人連同熊大夫都鼓起掌來。
田晴晴注意看了一下,最下面的那個是悟空一,是不是最先來的那隻,她也分辨不清了。
下一個節目是地鼠和蠑螈相撲比賽。兩個小怪獸雄糾糾氣昂昂地上了場,別說表演了,光它們的模樣和表情,就把四個老人逗樂了。
相撲是要講究技巧的。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按、使絆等。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
然而,這兩個小不點兒一點兒比賽規則也不講,上來就是你鉤我一拳,我踢你一腳。這一個抱住那一個的腰想把它摔倒,那一個又抻著這一個的胳膊想把它扔出舞臺。打了足有五分鐘,沒看出有技術性的互相攻擊,也沒有分出勝負。
好在老人們都不懂相撲,只是看個熱鬧,哄得他們“哈哈”大笑。
當兩個小怪獸抱在一起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熊大夫喊停,兩個才分開,向人們鞠了一個躬,被熊大夫捧下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