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戀山谷不回去,有個食草的,再把“未知園”裡珍貴的樹苗給吃了。
田晴晴思來想去,決定提前實施考慮已久的計劃:
把動物們進出的樹林,用木樁和石頭,築起一道“l”型直三角圍牆,與南面和西面的籬笆牆連線起來,把動物們圍在裡面。
圍牆南面不圍,還保留著田晴晴看不見金金卻看到了的動物通道,動物還可以像以前一樣,穿越籬笆牆來到空間。
然後在東北角蓋幾間小木屋,作為診室、候診室和動物們的“住院”部。只在診室外面開個門,供自己出入。這樣,動物們既出不了樹林,有病還能得到救治。
說幹就幹。
用異能把樹林裡的大樹伐倒,截去樹冠,然後固定成圍牆。由於下面埋住的多,排列起來的樹樁一動也不動,堅固的很。
為了節省樹木,田晴晴又馭來很多石塊,排列一段樹樁,壘一段石頭牆。
石頭牆比木樁還堅固。但木樁有空隙,可以看到裡面的動物。一段石頭牆一段木樁,既不耽誤觀看裡面,還能節省木料,堅固圍牆。
小木屋也很快蓋起來。衝外的只有一個門,供田晴晴一個人出來進去。平時都上著鎖,動物們一個也出不來。
計劃起來容易,真要幹起來,卻是個浩大的工程。田晴晴除了做外面必須做到事情、給動物們看病以外,把精力都用到這上面了。晚上幾乎是通宵達旦。用了外面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了這項工作。
由於築圍牆用的是樹林裡的樹木,樹林稀疏了不少。尤其是小木屋前面,被整理出一片一百畝地的開闊地帶。
田晴晴叫它“庭院”(也不想想有這麼大的庭院嗎?)。裡面稀稀拉拉留著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大樹,為“庭院”遮陰,同時也是飛禽的棲息之地。
視野開闊了,田晴晴坐在診室裡,對來的走的動物們就一目瞭然了。
圍牆和小木屋建好以後,奇蹟出現了:圍牆內忽然來了很多動物。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食肉的、食草的、大的小的,不計其數。
田晴晴看了看,來的幾乎都是自己曾經醫治過的動物種類。而領頭的,必定是她曾經救治過的那隻(頭)。
被救治過的動物們也都記得田晴晴,只要她一走進“庭院”,動物們就湊過來,有的用頭蹭她的褲腳,有的吻她的手。鳥們則飛到她的肩膀上,唧唧啾啾地不知說些什麼。
讓田晴晴沒有想到的是,動物這一聚集,問題就出來了:
田晴晴築的是圍牆,高不過兩米。原意是想把籬笆牆那裡的動物通道截住,把病動物圈在裡面,不讓它們到外面來。免得驚嚇到父母,不讓他們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可一些會攀爬的動物,如狗熊、獵豹、猴子、松鼠什麼的,根本就不拿著圍牆當回事。在上面爬過來爬過去,隨便出入。
對有翅膀的飛禽更是一點兒作用也不起。它們在半空裡飛來飛去,整個山谷都成了它們的樂園。飛累了,就站在圍牆上休息,扯開嗓子鳴叫幾聲,好像是對田晴晴的諷刺和戲謔。
這還不算,由於眾多動物聚在一起,為食肉動物的打食提供了方便,動物中的食物鏈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隻老鷹在空中盤旋了半天,一個俯衝,抓起一隻灰兔飛走了。而這隻老鷹和灰兔,都是田晴晴曾經救治過的。
大灰狼在“庭院”裡對一隻野山羊窮追不捨,嚇得“庭院”裡的小動物們亂飛亂跳,驚恐的鳴叫聲能傳出三里遠。
野山羊在“庭院”裡跑了幾圈後,終因體力不支,前腿一趔趄摔倒在地上。大灰狼撲上去,一口咬斷了喉管,血流一地。
“媽吔!”
來看動物的郝蘭欣正巧看到這一幕,嚇得驚叫一聲,一屁股蹲坐在地上,半天起不來。之後好幾天不敢過來看。
狐狸吃雞、黃鼠狼逮鳥、長蟲吸蛤蟆,更是隨處可見。
田晴晴雖然知道自然界有相對平衡的生物鏈,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蝦子吃泥巴”,很好地描述了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物吃與被吃的關係。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也反映了叢林生態系統內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
但她不想看到自己救治的動物在自己面前互相殘殺!也不希望整個山谷都成為動物的樂園!
怎麼辦?(未完待續)(想知道《重穿農家種好田》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