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好友壬女吉祥、框孔打賞支援。感謝書友0的粉紅票!作者撿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謝!!!順便和大家打個招呼:拾珠新書剛入v ,求首訂及各種票票!謝謝!】
………………………………………………………………………
“好,爸爸用腳踏車帶著你,就在南邊兒,不遠。”
於是,田達林推起腳踏車,把田青青抱到大梁上,帶著她奔向場院東邊的大道,向南騎去。
“到了。這裡就是。”
過了杏林不遠,田達林在一片麥地邊兒上停下來,邊說邊把田青青抱下腳踏車。
啊!原來八隊的自留地就在杏林南邊兒。田青青他們家的在中間位置,距離杏林也就一百多米。在杏林玩兒的時候,田青青曾經跑到過這裡,只是不知道這就是自留地。
自留地裡大部分都是種的麥子。也有少數已經平整好的白茬兒。據說是因為去年秋天沒有倒過茬兒來,今年種春玉米,秋後再種麥子。
其實自留地每人只有二分,是讓社員們種瓜果蔬菜什麼的。因為這個時候糧食緊巴,人們便都種上了糧食作物。
讓田青青吃驚的是:這個時期的田家莊,還沿襲著古老的耕種方式:寬壠大背、一尺四寸二腳樓播種。都四月上旬了,還壠是壠,背兒是背兒,一看老遠。
在田青青前世的印象中,那時的小麥是一尺二寸三腳樓播種,最大的背兒也只有六寸。過了三月十五以後,麥田裡幾乎看不見地皮了。
“從這裡到這裡,是咱們家的,北邊是你奶奶的,南邊是你二伯母家的。”
田達林指著地頭上的標記,對田青青說。
“不是說‘三月十五沒老鴰’嗎?這都四月了。還蓋不住地皮。”田青青挑剔起來。
“怎麼沒沒老鴰?麥苗比老鴰高多了。”
“不是指老鴰飛進麥田裡,就看不見了呀?這個還一看老遠,來個老鴰根本藏不住。”
“你橫著看,不就看不見了!”
“農諺裡沒說橫著看豎著看呀?”田青青故意和田達林抬起槓來。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認死理兒。”
田青青笑的“哏哏”滴。
“爸爸,這麼稀,咱這地裡能打多少斤麥子呀?”
“二百來斤吧!”
“啊,才二百來斤呀?”
“二百來斤就不錯了。這是麥子,你要打多少?”
田青青無語。
原來。這個時期還是靠天吃飯,旱地種植。肥料全靠播種前施進去的自己漚制的農家基肥。又是寬壠大背種植。小麥產量普遍都很低。畝產也就一、二百斤。有的衛生田才打幾十斤。所以。麵粉被稱作細糧。自古以來,都是飯桌上的上上品。這個時候你要把前世現代的小麥密植情況和畝產一千多斤說給人們,說人們天天吃精米白麵,蔬菜比肥肉受歡迎。簡直是天方夜譚。
面對現實,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一點兒點兒改進吧!水澆地雖然不是一家一戶的事,但自己有空間水,就讓這一畝二分地發揮出前世現代的作用吧!
見田達林被問住了,田青青笑得“哏哏”的。笑完後又說:“爸爸,這麼寬的背,咱套種上玉米吧。春玉米生長期長,產量高。”
記得前世現代的麥田。到了這個節氣已經是綠油油一片麥海了。就是那樣,人們還在那個六寸寬的小背兒上套種玉米哩。一畝地,麥子收一千多斤,玉米收一千多斤,雙豐收呢!
只不過前世現代有深井。地幹了有水澆灌。
可這世裡自己有空間水呀!比深井水又強多了。
田青青對套種信心滿滿。
“要是雨水跟不上,玉米苗要麼出不來,要麼出來了也給旱回去。拔了麥子還沒法拾掇地。上面倒是提倡套播,只不過太麻煩。隊上都不實行。”
“他們不套種咱套種。這活你就交給我和哥哥,我們在壠背兒上點種上一行玉米,收的一定比拔了麥子再種多的多。”
“這活不是小孩子乾的。我和你媽媽商量商量,要種的話,就用早晨的時間,我和你媽媽一塊兒來。”
“你們還得拾掇咱那宅子,那是力氣活,我們人小幹不來。這個用挖勺挖個坑兒就行。我們幹得了。爸爸,就這麼決定了,啊!回去告訴媽媽一聲,我們利用下午的時間來種。”
自從抖面袋以後,田青青就光在上午釣魚了。人們摸清了規律,也就都在上午來買“現釣活魚”。下午就成了田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