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拾麥(1 / 3)

【感謝好友握輪者打賞支援!感謝好友壬女吉祥的粉紅票!作者撿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謝!!!順便和大家打個招呼:拾珠新書,求首訂及各種票票!謝謝!】

………………………………………………………………………

揚場是個技術活兒,有“會揚的一條線,不會揚的一個蛋”的說法。揚場前,要看好風向和風力,風力過大,連麥粒帶麥糠一塊颳走了;風力過小,麥粒和麥糠一塊落下來。

一般在早晨或傍晚選擇風力2~3級、風向較為穩定情況下由兩個人一左一右站在垂直風向的方向上進行揚場作業。

揚場要用木製的揚鍁,端起一鍁麥糠和麥粒的混合物,向著風來的方向揚出一道弧線,到了上空,被風一吹,麥糠吹走了,麥粒落下來。

為了把落在地上的麥粒和麥魚(未脫殼的麥粒)分開,需要有一人與揚場者配合,站在中間,手持掃帚向外掃麥魚和未颳走的麥糠,此人的職責習稱“打潲”,打潲的人不能隨便動地方,亂動會導致麥粒與麥魚摻在一起。

分離出的麥魚要經過進一步晾曬、碾軋,將麥粒脫出。

揚好的麥粒堆在場裡,習慣上要估估產量,都儘量多估,忌諱少估。

麥粒要經過三天以上的烈日暴曬,曬乾的麥粒才能裝入口袋,然後入庫、送公糧、給社員們分。

過完麥以後,還要刨麥茬兒。

這個時期燒柴緊張,割了麥子後的麥茬兒,要刨回來當燒柴。一般情況下,都是待麥子收割完了以後,或集體刨了按堆分給社員,或按壟分到戶裡自己刨。等把麥茬兒都刨完以後。隊裡再播種夏茬作物。

夏播並不是想播就播。如果麥田商情不好,就要看老天爺爺給安排的時間早晚了。

這個時期水澆地甚少,大部分還是靠天吃飯的旱地。因此還有“四十天曬麥茬”之說。也就是說。麥子割完以後,四十天之內如果下了透雨(大雨)。當年還有收成。

當然越早越好,春爭日,夏爭時,晚一宿,趕一秋嘛!

為了應對老天爺爺,生產隊時期還保留著老輩子流傳下來的作物種子。如夏玉米有“六十天還家”,也就是說。從播種到收穫,六十天完成。一紮來長的小棒穗兒,玉米粒是圓形的,像小奶牙兒。產量很低。一畝也就一百多斤。不過品質卻很好,無論煮粥還是蒸窩頭,一掀鍋,滿屋清香。

麥茬山藥(紅薯)卻是越早越好。農村有“伏裡藥,瞎胡鬧”之說。伏天栽種的山藥。光長蔓兒,不長薯塊,秋後一刨一個空棵。

山藥是插秧栽種,無論乾旱還是有商情,都要擔水凐窩。使秧苗與土地親密接觸,容易成活。麥收以後,生產隊長就安排社員們用扁擔擔水栽種。

薯秧則是從春茬山藥上剪下來的,不需要計算成本。每個生產隊每年都要栽種一些夏茬山藥。既能與老天爺爺爭時間,還能給社員們多解決一些口糧——山藥產量高,不上交。

說遠了,回過頭來說田青青。

因為家中有田青青做飯,田達林和郝蘭欣,都參加了生產隊上的割麥運動。

為了減少乾燥引起的麥粒脫落,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下地,早飯由各家送到地裡吃。飯後接著幹,直到中午。午飯後稍事休息接著忙場裡的活——打麥子。最忙的時候要到晚上10點才回家吃晚飯,

早飯是田青青親自送的。她怕田幼秋毛手毛腳把飯灑了讓父母親捱餓。

讓田青青沒有想到的是,田冬莉竟然和田達林、郝蘭欣一組。田達林是“頭鐮”,在頭裡開趟子,她和郝蘭欣一左一右有說有笑地跟在後面,把割下的麥子放到田達林打好的“要子”上,兩個人輪流捆捆兒。

割麥子每三人一組,為的是讓割在手裡的麥子好放好捆,麥個子均勻,好裝車。

在分組的時候,如果一個家庭裡的成員能組成一個組,如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等,往往就在一個組裡。誰累了,割的慢了,快的就在壟裡給割幾把,讓其跟上隊伍,不至於一落半截地,臉面上不好看。

湊不成組的就自由結合了。一般情況下,排隊的時候相挨著的,就形成一個自然小組。或者說句“咱仨挨著”,一個小組就形成了。

並且一旦形成了自然組,這一麥就堅持下去了,中間一般都不調換。

田達林和郝蘭欣兩人都去割麥子,排隊的時候自是要站在一起,分在一個組裡了。田冬莉只要跟在他倆身側,一個自然小組也就形成了。

昨天晚上的事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