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雲錦也是一番好意,怕我寫了錯字出去丟人。”十三阿哥又笑起來,“雲錦啊,剛才我說你是想報復我,看來是冤枉你了,這麼著吧,就罰我給你講講這個俗體字吧。” 雲錦這時心裡那叫一個慚愧呀,哪是十三阿哥冤枉了自己,明明是自己冤枉了十三阿哥,懷疑人家是鬼上身了不說,還把人想的那麼不堪。什麼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自己的行為就知道了。想想十三阿哥一直都在幫自己,可自己呢,真是象四阿哥說的,都編排了人家些什麼呀?雖然沒形諸於口,但這麼想也是不對的啊,此心雖不能誅,但也是要深刻反省的。 “雲錦可不敢罰十三爺,自然是雲錦求十三爺,求十三爺為雲錦解惑。”雲錦雖說心裡很愧疚,但事兒還是要弄清楚的。 *********************************************************************** 經過十三阿哥的解釋,雲錦這才明白俗體字到底是怎麼回事。 俗體字,是指與字書上寫法不同的主要流行於民間的通俗字型。由於繁體字筆畫太過繁瑣,在書寫和印刷刻板的時候多有不便,所以就有人想到將其進行簡化,這些簡化了的字就是俗體字。俗體字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期,在民間已經相當普遍,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這些簡化字才被稱為“俗體字”的。由於俗體字筆畫少,應用方便,從漢朝碑銘、六朝碑銘、唐朝碑銘和經卷直到宋元明清雕版印本,俗體字一直在流傳。而且由於書寫和辨認都比較方便,俗體字不但在非正式的場合使用,正式的場合也開始使用,不但一般人用,學者也開始用。漢代有名的文學家、“字聖”許慎在中國首部字典《說文解字》中專門收錄了俗體字,由此宣告俗體字正式獲得了學術界的承認。在明朝末年,俗體字在知識分子中流行開來,有些學者還有意識地蒐集整理並使用俗體字。俗體字在歷代碑帖裡很多,在六朝時的一些碑刻就有不少,到隋唐時更加增多,例如“營”、“盡”、“敵”、“繼”、“燭”、“壯”、“顧”、“獻”等字,而唐代歐陽詢和顏真卿的書法作品裡也有很多與簡體字寫法相同的俗體字,如“流”、“景”、“明”、“損”、“珍”、“脫”等。等到了明清時期,書本上使用的與現代簡體字一模一樣的俗體字更是數不勝數,在清刻本的《紅樓夢》裡面,寶玉的“寶”,寫字的“寫”,就是現代簡體字的寫法。 雲錦原來以為簡體字是最近幾十年來依據繁體字簡化、創造出來的,相信大多數中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經十三阿哥這麼一說,她才知道,現代使用的簡體字有相當一部分就是中國古代的俗體字,在漢字簡化時,被直接拿來用的。只是她還是不明白,既然中國早就有了這些俗體字,而且也流傳了千百年之久,為什麼後來卻出現了斷層呢?弄得自己和現代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民國以前的文字就是繁體字,而直到現在香港、臺灣、澳門等地還在使用繁體字。 這個雲錦當然是不明白,說起這個事兒的起因其實還是在清朝。當然十三阿哥也是不知道的,因為這事兒是發生在他之後的清朝時期。那時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語氣、用詞的規定都詳細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也對用字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明確宣佈,只許用“正體”字(也就是繁體字),不能用“俗體”字,違者嚴辦。乾隆為《四庫全書》欽作的《辯正通俗文字》中更公開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1874年,龍啟瑞奉諭作《字字舉隅》一書,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堪稱清朝字型復古的典型。 *********************************************************************** 對於俗體字為什麼斷層而導致自己無知地事。雲錦雖沒弄明白。但她卻已經明白自己是鬧了個大笑話。想起自己以為十三是穿來地之後。震驚、竊喜、惶恐、害怕等一系列地心理反應。在對十三心懷愧疚之餘。不禁也是好笑不已。暗歎自己定力不足。一個俗體字。就嚇成那樣。也太缺練了。 “雲錦謝過十三爺地講解。”古人嘗有“一字之師”。更何況十三阿哥講了那麼多。肯定是要謝地。 “明白了?就你那學問。還想著挑別人錯呢。”四阿哥已經夠冷地了。居然還說風涼話。 “雲錦不是道過歉了嘛。”雲錦小聲嘀咕著。這本主還沒說話呢。四阿哥倒沒完沒了地。就算是你們兄弟情深。也犯不著抓著這點小事兒不放啊。 “你打算如何向你十三爺賠罪?還有。你十三爺給你講了這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