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曹操立在巨石之上,在發出“諄諄”流淌聲的河畔旁緊緊唸叨著此話,而眼神裡亦是唯有冷漠。
……
曹軍一路屠城,此次曹操更是並未約束軍紀,縱容士卒軍紀敗壞,搶掠一方。
一路所過,徐州大半皆成焦土。
陶謙亦是遣軍前來抵抗,但卻連戰連敗。
無奈之間,只得再度退守下邳下相城固守。
而此次,曹操卻彷彿是不破徐州誓死不歸的態勢,一路遣軍追至城下,便急命各部開始打造攻城器械,然後圍城對下相城進行強攻。
只說,在曹軍高強度的進攻之下,徐州軍的處境越發艱難,城池防守力量搖搖欲墜,隨時都將會有城破的危險。
面對著此等情況,已經年邁的陶謙亦是焦慮不安。
於此危難時刻,他忽是連寫數封求援書信,然後吩咐數隊人馬分別從不同的城門殺出,前往各地請求援軍前來救援。
……
值此時刻。
大漢各州已經是戰亂頻繁,各州之間已經是打成了一鍋粥。
江淮之地,袁耀正在率主力平叛江北廬江郡。
荊襄之地,荊州刺史劉表亦是大肆調遣荊襄主力北上與西涼軍共同夾擊南陽呂布。
而此時間,面對著兩面夾擊的困境,縱然呂布驍勇無比,處境卻也極其不妙。
而河北方面。
公孫瓚亦是派遣主力侵略冀州,與袁紹所部勢力於河間一帶大戰相持。
由於戰事遲遲未落下帷幕,公孫瓚亦是心下流露出急色,遂正欲差人前往青州命自己所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以及同窗平原國相劉備率部前來相助,共破袁氏勢力。
可就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局勢卻忽然面臨不利的局面。
徐州求援之士已經來到。
一時之間,公孫瓚陷入了兩難的抉擇之間,糾結於是否派遣援軍前去救援徐州地區。
而他也在沉思著,救援徐州是利大於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