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小說:反貪局專案 作者:辛苦

然而,林福久像許多貪官一樣,並非生來就貪婪放縱,就飛揚跋扈。相反,他也曾有過積極的人生追求,有過清教徒般的純潔品質,也有過天堂般的美好理想。他的早年歲月,他的不凡經歷,他的人生搏擊,和他後來瘋狂地斂財貪色的劣行,卻有著天堂地獄般的強烈反差。

林福久1950年4月25日,出生在遼寧省海城縣的一戶農民家庭,從小家境十分貧寒,兄妹4人,他排行老三。父母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和所有的家長一樣,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懂得知識對一個人的重要,因此,父母對於愛寫愛畫,從小就聰慧過人的他格外偏愛。

然而,當時他家庭生活實在困難,一家人常常吃不飽,穿不暖。對此,父母只得忍痛割愛,放棄對其他子女的培養,只想保林福久一人讀書。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集中優勢兵力,把全部力量都投放在一個愛學習、有希望的子女身上,才能取得實效。

儘管後來文化大革命打破了父母的夢想,但是林福久隨父親進城後,還是那樣愛寫寫畫畫,還是那樣愛舞槍弄棒。儘管父母不知道他寫的、畫的這些有什麼價值,但還是把他看成惟一的希望。他要什麼,父母都儘量滿足,把他慣得脾氣大長,在家裡就養成了說一不二、惟我獨尊的壞習慣。當然,林福久也萌生了出人頭地的強烈慾望。

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林福久自幼就懂得生活艱辛,就懂得家庭對他的厚望,更懂得讀書求學,是他跳出農門、改變命運、在城裡站穩腳跟的惟一出路。因此,在求學的路上儘管十分艱辛,但他從不流露畏難情緒,始終頑強努力。

他小小的年紀,每天走上十多里路到鎮上上學;書包裡總是放著一把小挖刀、一把鐮刀,因為放學後的路上,他不是撿幾十斤柴火,就是挖一大筐野菜。常常是走一路,挖一路,割一路。由於他年齡小,面板嫩,無論是每次背幾十斤柴火,還是肩上挎著沉重的揹筐,他都咬緊牙根背起來。這股狠勁兒,特像他日後貪財的那股狠勁兒。而回到家裡,他還要剁菜餵雞餵豬,因為每次到集市賣雞蛋的錢,儘管三角、兩角的,但是日積月累攢下來,就能夠交學費。

他小時候從來沒有買過新衣服,總是撿兩個哥哥已經打了補丁的舊衣服。他上學帶的飯,數年一貫制,就是鹹菜窩窩頭。

後來,父親進城當了一名工人。林福久一家人,也隨著父親遷到了城市。

據林福久的小學同學介紹:“讀小學時,林福久的學習成績在班級裡算好的。他還有一個特長喜歡畫畫,畫什麼像什麼,能把魚蟲鳥獸都畫活。同學們都說,他將來準會成為一個畫家。”

還有一位同學介紹:“小時候,林福久的家很窮。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一家6口全靠父親微薄的工資生活。因為貧窮,他非常珍惜上學的時光,一個鉛筆頭,使到最後一寸;一張廢紙,寫到沒有空隙;晚上舍不得點煤油燈,他就藉著月光讀書,練習書法。後來林福久之所以能加入鞍山市美術書法家協會,決不是完完全全故弄風雅,他的字畫確實有幾分水平,大概就是那時酷愛畫畫、書法,打下的堅實基礎。”

1966年,林福久初中畢業了,就在他躊躇滿志、信心十足地準備考高中、進而考大學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紅色風暴徹底地摧毀了高考制度,同時也摧毀了他出人頭地的夢境。他十分喪氣地回到了貧寒的家裡,過起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

1968年2月,對於林福久來說,另一個農村人改變命運的重要機遇降臨了,文革中暫停的解放軍徵兵制度得以恢復。儘管這是一個前途難測、充滿風險的機會,但林福久決心抓住它,因為他太想離開這塊給他太多痛苦、太多磨難的窮鄉僻壤了。

不知是由於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的艱苦鍛鍊,林福久那時已經出落成一個五官端正、體格健壯的小夥子了。再加上舊社會是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按當時話說“根正苗紅”,而且初中文化,寫上一手好字。因此,他幸運地被應徵入伍,開始了軍旅生涯。

於是,林福久穿上新軍裝、背上軍揹包,坐上悶罐車,向大西北開去。那年頭部隊經常執行備戰任務,今天往東,明天往西,調動頻繁。林福久所在的部隊是先頭部隊,南征北戰,專門打先鋒,為大部隊提供後勤保障。

在那時,生活環境與工作條件不斷變換,自然異常艱苦,常常住的是乾打壘房子,吃的是一日三餐鹹菜窩窩頭,南方兵更是實在無法嚥下。

夏天那裡的蚊子,個頭很大,叮人又狠又毒,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