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會有這個念頭。)
這就是柱狀圖,其縱軸的上方註明“英鎊/平均每週”。這是張清楚且忠於事實的圖形,正如收入是1∶2的比例關係一樣,圖中兩根柱體的比例也是1∶2。
然而這張圖形並不吸引你的眼球,不是嗎?我可以用比柱體看上去更像錢的東西——錢袋來加以改善。一個錢袋錶示不幸的羅坦提亞人微薄的收入,兩個錢袋錶示英國佬的收入;或者3個表示羅坦提亞人的每週收入,而用6個表示英國佬的每週收入。不管哪種方式,這種圖仍然沿襲了真實可信的風格,它不會因為你只是匆忙的一瞥而欺騙你。
我有其他的目的,我希望說明英國工人比羅坦提亞工人的境況好得多,因此15與30之間的差距渲染得越大,我的論據就越充分。老實說(當然這種話我並不會真正說出口),我希望你能從中推斷出什麼,或者留下一個誇張的印象,而我又不會因此惹上麻煩。下面介紹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幾乎每天都被用來愚弄人。
我隨手畫一個錢袋用來表示羅坦提亞人的15英鎊,然後再畫一個高兩倍的錢袋代表英國佬的30英鎊。還是1∶2的比例,對嗎?
但是現在卻達到了我所追求的直觀感受——英國佬的收入使得羅坦提亞工人相形見絀。
奧妙的關鍵在於,既然第二個袋子比第一個高一倍,也應該同樣寬一倍,那麼佔用紙張的空間就不是2倍而變成4倍。數字全是2∶1,但視覺效果卻是4∶1,而在大多數時候視覺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更糟糕的是,既然實際事物往往是三維的,那麼第二個袋子還應該比第一個袋子厚一倍,幾何知識告訴我們:相似物體體積的變化等於任意相似邊長度變化的三次方。於是,2乘2乘2等於8,如果一個錢袋裡有15英鎊,另一個錢袋裡面就不僅僅只裝了30英鎊,而應該是15英鎊的8倍,即120英鎊。
一維圖形的濫用(2)
這就是我這富有創造性圖形的威力!明明說的是“2倍”,我卻最終讓你留下了令人震驚的8倍的印象。
想要怪罪於我,可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我只不過在跟風隨大流。一家新聞雜誌的領頭羊也曾經反覆使用過類似的錢袋。
美國的鋼鐵協會(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也這麼做了,不過用的是一對鼓風爐。他們希望透過圖形顯示20年來鋼鐵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說明該行業表現出色,從而指出政府的任何干預都是不必要的。暫且不論這個論點多不可靠,然而這麼說的好處卻優於圖形的直接表現。表示前10年增產1000萬噸的鼓風爐,其高度僅是表示後10年增產1425萬噸鼓風爐高度的2/3。但是眼睛看到的兩個鼓風爐,一個卻是另一個的3倍。嘴上說的是倍,看起來卻是3倍——這就是一維圖形的功勞。
鋼鐵協會的這個藝術品還有其他有趣之處。從水平上看,第二個鼓風爐似乎“胖些”,其寬度與其鄰居的比例失調。同時,鼓風爐內的黑色條塊,代表著熔化的鐵,其長度看上去是10年前的倍。於是,50%的增長率被畫成了150%的增長率,除非我和我的尺子都不去考慮爐子的高度,否則視覺效果又會將其變成1500%的增長率。算術簡直變成了魔術。
雖然似乎過於苛刻,但我們還是需要指出,光滑的彩色頁面上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截短的折線圖。透過將圖形的下半部分截去,雖然能夠節省紙張,但是卻誇大了人均鋼產量,使產出增長速度攀升了兩倍。
有些例子製圖人可以用粗心大意為藉口,但就像發現出納老是少找錢一樣,如果所有的錯誤都對出納有利,那你就禁不住要懷疑了。
《新聞週刊》曾經利用圖形來證明“美國人長壽了”,圖形中有兩個男性圖案,一個代表1879~1889年間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34歲,另一個代表現代人的平均預期壽命68.2歲。又是同樣的把戲:一個人是另一個的兩倍高,按此推理,體積或重量的比例應該是8∶1。這張圖形透過誇大事實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把它看成是“新聞炒作”的一種形式,同期雜誌上還有一張被截短的折線圖,十分驚人。
在圖中改變事物的大小還有另外一個弊端。1860年美國只有800萬頭奶牛,而一個世紀後該數量超過了2 500萬頭。透過畫兩頭奶牛來顯示產量的增長,一頭奶牛是另一頭的3倍高,當然,這會以我們探討過的方式誇大人們的印象。但是對於一個快速瀏覽內容的讀者而言,這幅圖將產生更加奇特的效果,他可能很容易就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