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藝術風格。比如古典樂派只是西洋音樂發展中的一個時期,如果不能學好它之前的巴洛克時期以及他之後的浪漫派時期的作品,那也無從更深刻地認知它,無從更清楚地區分它們不同的風格,也就談不上更準確、生動地表現這些作曲家的作品了。
在其它領域多才多藝者的例子也不勝列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複合型人才”。在凡蒂岡的西斯廷教堂參觀時,大家無不為《上帝創造亞當》和《末日的審判》兩幅穹頂巨畫所折服,它們都是出自於世界上最優秀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之手,他的代表作《大衛》、《摩西》都是人類雕塑史上的巔峰之作,同時他還是一位偉大的建築家和詩人。他將融會貫通的繪畫技藝施展於那超凡脫俗的創意和構思中,四百多年來深深地打動每一位觀眾。
再來看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另一位傑出人物——達·芬奇,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優秀的畫家,殊不知,他傑出的繪畫才能只是他的一個“小小的愛好”。我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參觀時,請了當地研究達·芬奇的學者對他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才知道,不朽的《蒙娜麗莎》僅僅是達·芬奇才藝的冰山一角。他首先是一位軍事城防工程學家;其次是水利工程師,在五百年前沒有電的情況下,設計出水渠,讓水流到每一個需要用水的地區,這在當時絕非一件易事;他還是位機械發明家,畫過飛機設計圖,現代飛機螺旋槳就是在他所設計的製造原理基礎上發明的,同時他還是數學家、天文學家、解剖學家、建築師和工程師。在他求職書的最後寫到:“如果有閒暇時間,我還可以為夫人和小姐們雕刻和繪製她們的肖像,相信她們會喜歡……” 的確會喜歡,何止被畫的夫人和小姐喜歡,全世界的人都會喜歡!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一位最偉大的學者,他將人文主義思想與科學精神高度結合,由於尊重和不斷地探詢事物的客觀規律,他對一切事物都具有獨到的真知灼見,並且經受得住歷史的檢驗。他認為:“理論好比是統帥,實踐則是百萬士兵。”他說,一個人如果喜歡沒有理論的實踐,就像水手上了一條沒有舵和羅盤的船,永遠不知道駛向何方。他涉獵的領域五花八門,但門門有創新,所以有人說他是博物學家,我則認為他更是掌握了一通百通規律的哲學家。他打破了文理科的界限,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典範,是既善於形象思維又善於抽象思維的典範,是人腦潛力挖掘和人類進化到極致的典範。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博採眾長 融會貫通(3)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窮盡畢生精力,能夠精通一種技藝己屬不易,像達·芬奇這樣能夠同時精通多種技藝且都出類拔萃者,確是鳳毛麟角。我想,除去本身的天賦以外,恐怕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在學習上知識的融會貫通、相互借鑑、相輔相成是非常關鍵的,正是各種知識和技能之間的充分互補性構建了一個博學多才人的根基。所以,要想構建起根蒂堅固的知識金字塔,只有知識的底座寬厚紮實,塔尖才能高聳入雲,經得起風吹雨打,經久屹立。
從我自身的感受,以及在與不同專業人士的交往中,使我感到歷史和哲學是使人受益很深的兩門學科。歷史不用多說,前車之鑑,許多歷史與現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其中濃縮了許多社會的、人生的道理,處處都可以讓我們從中受益。而哲學則是透過一些我們日常接觸到的事物和學習到的知識中的表面現象,經過不斷深化研究、探索直至找到其內在的規律性,揭示出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雖然表象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這些道理是透過了解、探索不同的事物而來,也可以放之到其它一些未知的事物中去。一位哲人說過:“有知識和能認識,是不同的。記憶造就了前者,而哲學成就了後者。”
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經說過:文理不應該分科,他認為文科的哲學,必植基於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後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作為中國近代的一位有影響的學者,他在辛亥革命後任南京政府教育總長,並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對於一個曾在光緒十八年中過進士,受過封建科舉教育的人來說,能針對教育制度進行反思,提出這樣的教育理念,是多麼超前和有先見之明!
在今天迅猛發展的資訊時代,除了瞭解我們自己涉獵的學科,對其它學科也應該有所瞭解,倘若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很狹小的專業圈子裡,是難以博採眾長而達到一定高度的。我經常說:在過去,一個外語專業或者僅僅會開汽車就可以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現在這樣的機會恐怕是越來越少了,社會更加需要複合型的人才,需要一專多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