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2)

小說:問學餘秋雨 作者:猜火車

這個比喻,來批評儒家刻意追求“仁義”行為,也是一種違反自然並且毫無用途的東西。

‖金子:《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個養猴人的故事。有一年糧食歉收,養猴人就跟猴子說,現在早晨給你們每隻猴子三個橡子吃,晚上吃四個。猴子聽了——不行不行,早上怎麼比晚上還少呢!養猴的人於是說,那這樣吧,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猴子聽了之後就特別開心了。莊子透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實際上世間許多東西,從很多角度來看,並沒有質的區別。這個故事就是成語“朝三暮四”的來源,不過後來似乎與“朝秦暮楚”用混了。

‖何琳:還有一個“盜亦有道”的寓言。有一個大盜叫做蹠,他手下人問他,成為大盜有什麼竅門。盜蹠說這裡面竅門大著呢:在屋外就能知道屋裡有多少財富,就是聖;第一個衝進去搶奪,就是勇;最後一個離開,就是義;判斷能不能進去就是智;分配均勻就是仁。這五者不備不能成為大盜。

‖餘秋雨:莊子所說的“盜亦有道”,與我們後來用這個成語時的意思很不相同。他幽默地完成了對儒家道德體系的“解構”:道德家們最喜歡用的那些命題,用在負面人物身上也完全合適。你看,對盜也可以蒙上五德的光環——聖、勇、義、智、仁,但它整個系統的根基卻是盜。這種解構方式不是否定社會上的基本是非界線,只是嘲諷了那些過度地強加給社會的種種企圖。一切違反自然的行為和口號,立即可以走向它們自身的反面。

由此讓我想到我們現在很多評論家的“文藝評論”,條條規則,例如“動靜結合”“有虛有實”“鳳頭虎尾”“起承轉合”之類,放在任何一個徹底失敗的作品上也完全合適。

‖叢治辰:我還記得有一個故事,是說莊子去楚國,路上看到一個骷髏,他就用馬鞭敲敲,問這個骷髏說:“你是不幸遭遇什麼災禍而死的麼,是戰死的,自殺死的,還是老死的?”說完就枕著骷髏睡著了。夢裡那個骷髏對莊子說:“你問我的災禍都是生人的累患,死人是沒有這些憂慮的。告訴你死人的情形吧,不瞞你說,我現在覺得挺高興的。你看你整天招呼上級下級,不吃飯你餓,不穿衣服又冷,你實在挺辛苦的,哪有我快樂。我根本就沒有這些煩惱。”莊子說:“那我要讓神靈將你起死回生,讓你跟你的父母、妻兒、鄰里一起過日子,你願意嗎?”骷髏憂鬱地說:“說實話我還真不願意呢。我何必放棄現在的快樂,去挑起人間煩惱的重擔?”莊子在這個故事裡泯滅了生死的執著。死亡並非是恐怖的,死亡將結束一切畏懼,無所謂喜憂。我覺得這種生死觀也是莊子哲學的一個很重大的元素。

第十六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4)

‖餘秋雨:優秀的寓言總會給人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給大家帶來很大的精神解脫。你們的爭相講述也誘發了我,對我年輕時具有啟蒙意義的是《秋水》。這個篇名跟我的名字有點關係,所以感到特別親切,搶先拿來閱讀。一讀,眼界大開。你看河神多麼有氣勢,奔騰萬里,浩浩蕩蕩,從河神本身的角度看起來,“我”似乎什麼都具備了。但是一流到北海,情況完全變了,“我”難道就是那麼小的一條河?海是煙霧渺茫的一個存在,“我”只是加入它而已,而且加入以後完全不見痕跡。於是河神和海神有了一段對話。河神覺得自己以前認定的重要東西,現在卻顯得非常不重要。海神就告訴他,你能夠走出那麼小的空間來到更大的地方,有這樣的感覺很好,但你要明白我的侷限:海和天相比,那又是太小太小了。在一次次的對比以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任何判斷都是相對的,我們能夠共同對話的層面也是相對的。

莊子認為,要獲得這種眼界,很困難。但是,因為是眼界問題,你也不能去強迫他們,只能讓他們去。用自己的眼界強加給他們,又是不自然的事。他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井底之蛙,你沒有辦法同它談海,它被空間束縛了;夏天的蟲,你不可能給它講冰,因為它被時間束縛了;那些孤陋寡聞的文人,沒法給他講真正的大道理,他被一大堆從小接受的教學話語束縛了。按照莊子的說法,大家都在自我作踐,把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越折騰越小。這樣的人那麼多,莊子無奈地說,不必和他們講話。但是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換成孔子和墨子,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一定要講,而且要用盡各種方法來感化你。莊子覺得完全沒法講明白,你能把空間的束縛、時間的束縛、教育的束縛都取消麼?取消不了,那麼再講也無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