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2 / 4)

小說:晉王呂布傳 作者:竹水冷

是並未進入張揚的核心圈子,意見可以聽聽,參考的價值就不大了。

楊醜學著薛洪,長身而起,來到堂中,謝過張揚後,朗聲道:“依屬下之見,當然是晉陽更為合適些。一來,弘農王乃先帝嫡子,如無其間的廢立之事,本就該他坐穩帝座,如今他在晉陽重新登基,可算是大漢之正統;二來,主公乃車騎將軍州里,又曾共奉丁幷州(ps:丁原),可謂於公於私,皆有情誼。故而屬下以為,晉陽,才是最佳去所。”

“屬下附議!”

不待張揚出聲相詢,眭固就主動起身,來到堂中,躬身稟道,惹得張揚無奈搖頭直笑,轉向穆順,得到的,是同樣的答案。

事已至此,其實張揚帳下諸人的傾向已很明顯,他剛剛將目光轉向薛洪,薛洪就笑道:“主公,屬下以為,還有一條理由。”

“哦?”張揚追問道,“且說來聽聽。”

“聖上駕崩於長安郊外的亂軍之中,弘農王在晉陽登基,朝廷百官,多有缺失,主公前有率先擁戴弘農王登基之功,此時再主動依附,官職必能更上一層樓。況且,車騎將軍前去鹿腸山,收服黑山張燕,突襲鄴城,皆是借道河內,此舉已然獲罪於冀州袁紹和兗州劉岱,一捱袁紹解決北邊的公孫瓚這個大麻煩,兵鋒所指,必是河內,如其主公到時為保境抗敵傷腦筋,何不此時投靠朝廷,將冀州袁紹、兗州劉岱這兩個大麻煩,甩給車騎將軍去傷腦筋?”

薛洪一席話,說得眾人盡皆輕聲鬨笑。

張揚亦是輕聲失笑,點點頭,道:“好,既然諸君意見一致,我也就無需再多傷腦筋了,此事就這麼辦,待車騎將軍率大軍至,我就舉郡奉上,樂得個清閒。河內,勢將戰火不斷,諸君不妨將家眷遷至晉陽,也好落個安心!”

其實無需張揚如此說,薛洪等人,其實心裡都早有此打算,只是在主公張揚未下定決心前,他們不敢如此明目張膽而已,如今,當然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呂布率軍去鄴城走上一圈,促使張揚下定決心,提早退出爭雄天下的大棋局,這個訊息,一時還沒有傳開來,可並、冀州之間的戰事,傳到豫州沛國譙縣,卻促使孫堅下定決心,前往豫州牧袁術的府邸求見。

自清理完洛陽的廢墟之後,孫堅就率豫、兗聯軍回到關東,一萬兗州軍回到兗州牧劉岱帳下,兩萬豫州軍回到豫州後,則盡數被豫州牧袁術收歸帳下,等若是完全剝奪了孫堅的兵權,將他賦閒起來。

此後,各種訊息不斷,長安大亂,聖上駕崩,弘農王登基,孫堅就像是個旁觀者一樣,冷眼旁觀,及至得知呂布兵出上黨,收服黑山賊張燕,攻破鄴城,他再也坐不住。

因為他早就有感,天下重臨大亂,如今的天下情勢,更是一再驗證這一點。

至於豫州牧袁術為何會奪他兵權,令他賦閒於譙縣,孫堅心裡清楚得很,為的,當然還是傳國玉璽。

儘管得到傳國玉璽時,他就與程普一道,做了不少掩飾,可這事就是這樣,你越是對外宣稱自南宮甄井中撈起來的,不過是個普通玉器而已,外人就越發狐疑不定。

因為這幾年來,天下人都知道,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所殺,袁紹等人則興兵搜捕宦官,自此之後,傳國玉璽就一直未見蹤影,太尉董卓、司徒王允、李傕和郭汜掌權後,都曾到處尋找傳國玉璽的下落,翻遍了南北兩宮,洛陽城裡城外,都一無所獲。

故而孫堅在洛陽得寶的訊息一傳出,不少人都在暗地裡猜測,他是否得到了傳國玉璽,這其中,就是豫州牧袁術最為關心,曾多次旁敲側擊,奈何孫堅和程普口風甚緊,一直不予以承認。

可袁術並不死心,既不放孫堅離去,又不給他兵權實權,就這麼將他羈絆在譙縣,事實上就相當於是軟禁於此。

孫堅聽聞呂布突襲鄴城之事,靜夜仰觀天象時,思前想後,情知如今天下大勢,已是風起雲湧,於他,更是時不我待,再這麼在這裡空耗光陰,可就再也沒有一展胸中壯志的良機了。

孫堅的求見,當即得到豫州牧袁術的首肯,此時正是晨早剛過,春風送暖,又還沒到午間那麼燥熱,正是一天中最為舒適的時辰。

內書房內,袁術與孫堅分主賓坐定,孫堅二話不說,直接自懷中掏出一個絹布包,鄭而重之地放在袁術面前的案桌上,退後兩步,躬身禮道:“昨夜屬下夜觀天象,見帝星闇弱,有星辰大於鬥,光芒四射,臨於當空,屬下忽有所感,情知必是應於主公身上……”

袁術沒有聽孫堅說完,而是目光炯炯地盯著案桌上的絹布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