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地時期非洲的活動,一直伴隨著其一貫的殘酷、貪婪和背信棄義。西方國家在非洲的不當行為,並不是因為一時的疏忽、個人的失誤或人性的弱點造成的。相反,他們的長期政策就是以犧牲非洲人民的利益為代價,洗劫和掠奪非洲的財富。”2

“對非洲傷害最深的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它們覬覦非洲的鑽石、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寶貴的資源……西方國家在穩定的非洲國家挑起內亂……甚至積極參與暗殺正式選出的和合法的非洲國家元首,代之以*和聽話的官員。”2

在後殖民地時期的非洲,西方國家的積極干預始於暗殺剛果領導人盧蒙巴——1960年剛果人民正式選舉的總統。作為謀殺背後的主謀,蒙博託上校“主要透過美國的支援成為一個軍事*者”。3蒙博託與美國關係密切,並且得到了美國的援助,還多次正式訪問華盛頓。但是,冷戰結束之後雙方關係就終止了,因為美國發現,在對付共產黨方面蒙博託已無利用的價值。4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美國的非洲議程與資源爭奪戰(2)

1994年,美國訓練的盧安達和烏干達軍隊開始干預扎伊爾(前剛果)。1996年,美國再次幫助盧安達的入侵軍隊增援扎伊爾反叛分子。僅7個月之後,蒙博託被迫逃離首都,反政府武裝領導人卡比拉接管了政府,並把國名改回剛果。5實際上,麥金尼關於美國覬覦非洲的鑽石、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寶貴資源的斷言,真是一針見血,正中要害。剛果的礦產資源中包括美國國防工業所需的關鍵原材料——鈷。為了回報美國的軍事支援,卡比拉“同美國和英國的礦業公司就採礦合同重新談判,其中包括總部位於克林頓總統家鄉阿肯色州的美國礦業公司(American Minerals Fields; AMF)。”5

對美國和英國的礦業公司來說,這稱得上是充滿甜頭的交易。但是,新政權在蒙博託時代後的經濟政策給剛果平民帶來了浩劫。由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的經濟議程,剛果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公共部門的平均工資下降到每月1美元的水平”。5由於支援剛果的內戰,美國還對剛果東部地區的種族大屠殺負有直接責任,包括數十萬人死於難民營中。”5

除了干預剛果內政,在鄰國盧安達的內戰中,帝國主義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儘管巴黎和華盛頓有著良好的外交關係,並且西方軍事聯盟的步調明顯是一致的,但在盧安達,法國和美國卻是不宣而戰,暗自較勁。”5

從中央情報局呈報給國務院的絕密情況簡報來看,美國的決策者早已預料到盧安達的種族滅絕,但是沒把情報知會聯合國。“美國故意置之不理,任由大屠殺發生”,5因為美國的唯一目標是扶植保羅·卡加梅將軍執掌新政權,取代法國成為新的殖民地主人。因此,盧安達已變成了美國的保護國,並且英語成為政府、軍隊、商界和大學中占主導地位的語言。美國大大提高了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的法語國家中的影響力,因為其中一些國家已經同美國建立了軍事合作關係,而且美元也取代法郎成為當地的通貨。5

事實上,“西方尤其是美國對非洲鑽石、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寶貴資源的覬覦”是非洲國家發生大規模內戰的主要因素,因為保羅·科利爾和其他一些人發現,資源出口“大大地”增加了衝突的次數。在這些資源爭奪戰中的傷亡者中,90%是平民。結果,數以百萬計的平民死於飢餓和疾病,“武裝叛亂分子偷盜、*和謀殺,經濟活動停滯,生計無法維持。”6

近年來,石油成為美國非洲議程的焦點。2002年,美國國務院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沃爾特·坎斯坦納公開宣稱,“西非的石油已關乎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7因此,華盛頓把中國對蘇丹的投資視為對美國在非洲霸權的挑戰,因而將會增加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2007年2月,布什總統宣佈了國防部將設立非洲聯合作戰指揮部的計劃,並宣稱“這將加強美國與非洲的安全合作,提升非洲夥伴國的實力。”從表面上來看,這項計劃是保障非洲人民的和平與安全,但實際上它只是新一輪資源爭奪戰的準備而已。1 7

美國會為了石油在非洲掀起新的戰爭嗎?非洲聯合作戰指揮部的設立表明,美國正在改變它的非洲戰略,從以前秘密的軍事行動轉向公開的軍事行動。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美國無疑會參與公開的戰鬥,並在資源豐富的非洲製造動盪。2006年12月的事件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當時,美國特種部隊組織策劃了入侵索馬利亞的行動,推翻了*政府,使索馬利亞陷入了混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