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是一些企業領導人的不斷假借股份制改造之名,最終造就了今天人們不斷詬病中國股市的“原罪”。
如20世紀80年代,原野公司與萬科同為深圳股份制的急先鋒,但卻走了一條與萬科完全相反的道路。原野成立於1987年,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股份制上市公司,曾以“150萬元起步,兩年淨資產增長60倍”的神話名噪一時,上市後更被奉為“股王”。輿論界有聲音說,“這是一個比萬科更輝煌、更有噱頭的企業”。
對比原野和萬科不難發現,成立之初的原野國有資本絕對控股,佔有60%股份。而後來的情況披露,港商及兩位個人股東的資本都是由兩家國有企業墊付的,是虛擬的股東。到了1989年4月,準備上市的原野股份結構已經面目全非,港商佔據股份,國有企業也只剩一家,股份僅餘。原野“在政策空隙中展開精心的‘尋租’活動,借股份制之名,透過官商交易實現了資本大轉移和原始積累”。這期間,始終操控全域性的原野董事長彭建東也適時地加入了澳大利亞國籍。
1992年7月,原野事發,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停牌,第二年重組更名為世紀星源股份有限公司。但抓捕後的彭建東也只能做個“驅逐出境”處理了。類似與原野的事例在當時並不在少數。
王石似乎是個例外,在這種“圈錢遊戲”面前保持了自己的理性和冷靜,選擇了這種“圈錢遊戲”的界外。
人們常說,做企業如同做人。與類似原野的企業相比,萬科與它們的區別,其實就是企業領導人之間的差別。這也許是萬科20年屢屢探險,卻能始終進退自如、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