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萊傑還是菲尼克斯?
小丑還是黑暗騎士?
我相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選擇,菲尼克斯和希斯萊傑為了演好小丑,都以非正常人的苦難方式進入角色的精神世界。
菲尼克斯更多展現了亞瑟成為小丑之前的掙扎和壓抑,而希斯萊傑版本因為小丑已是完成時,所以更多展現了小丑對世界的宣洩和對抗。
從觀賞性娛樂的角度來說,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復仇之火已經在心中燃燒已久,
所以希斯萊傑的表演會更直接和狂躁,帶來的衝擊力也會更強。
從角色豐富層面上來看,畢竟菲尼克斯是絕對主角,所以小丑角色看起來更細膩立體,也有更多角度的表演空間。
應該這麼說,《小丑》和《黑暗騎士》的小丑,處在兩個不同表演的舞臺,《小丑》舞臺更廣也更有下沉空間,而《黑暗騎士》舞臺雖小,但希斯萊傑的舞姿更為劇烈。
在dc漫改道路上,《黑暗騎士》雖然是屬於諾蘭版的蝙蝠俠三部曲,但還是比較基於漫畫的故事原版去改編的。
而《小丑》可以說是dc影業的第一次如此脫離漫畫,等於在大熒幕重新定義了小丑的起源,如果你是dc漫畫的忠實讀者,放心,你看《小丑》時,依然還是能有巨大驚喜感的。
而且因為dc漫畫的小丑幾乎都是完成時,所以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和漫畫版更為接近,而菲尼克斯版本的,則更具實驗性和獨立性,也和漫畫版本基本不沾邊。
《小丑》在蝙蝠俠的身世和小丑的關係上,都做了自己特立獨行的改編,讓人為之一嘆,又讓人浮想聯翩,影片中很多謎團留在了電影之外,給到觀眾很多的解讀空間。
《小丑》的故事非常飽滿,前三分之一雖然有些套路和刻板,但中間開始反轉發力,後面三分之一開始走向無界的黑暗,暴力,血腥,價值觀天平的失衡,都在最後壓向觀眾,我們透過2個多小時的電影,清晰赤裸的看著急需社會救助的亞瑟,徹底淪為精神瘋癲毫無人性的小丑。
觀影感受聊完,我們分章節來上正菜,深度解析影片亞瑟變成小丑的各個層面,所以接下來會涉及劇透。
但我想說的是,《小丑》是一部即使知道了劇情,依然能讓人沉迷的作品,甚至,看完我的解析,你再去看電影,你可能更能體會這部作品的能量。
小丑初次登場
影片開始於亞瑟懷揣著單口喜劇人的豐滿夢想,但現實卻是亞瑟在簡陋的集體扮演小丑的化妝間,準備街頭賣藝賺取微薄的收入。
廣播中放著民風淳樸的哥譚市,正處在混亂的邊緣,人們無心工作。
在化妝間的每一個人,都是小丑,把自己的悲傷掩蓋在白色粉末小丑妝背後。
相比於其他人,亞瑟此時面容更為憔悴,他用手強行扯開自己的嘴巴,猙獰的讓自己強行歡笑,此時亞瑟一滴眼淚交織著眼妝流了下來。
在街頭,亞瑟扮演著小丑,為一個快倒閉的琴行拉生意,結果卻被一群未成年的小混混戲弄毆打。
亞瑟有病,他正在接受著心理諮詢治療,還吃著7種混合藥劑,來穩定著自己的情緒。
甚至他還得了一種不自覺的顛笑症,隨時隨地就能放聲大笑,在公車上,亞瑟逗笑一個小孩,卻被小孩母親排擠,結果顛笑症發作,即使小孩母親透過小卡片知道亞瑟病情,卻依然像看到怪胎一樣避之不及。
在家中,亞瑟還有一個精神狀態同樣病態的母親潘妮要照顧。
這就是亞瑟所處的現狀,讓我們回到影片一開始的疑問,亞瑟在梳妝檯為何哭泣,為何看起來心力憔悴,或許在影片開始之前,亞瑟遭遇了類似小混混的毆打遭遇嗎,可能這些遭遇對於亞瑟來說,已經都是家常便飯了。
又或許,亞瑟正在遭受著精神的折磨,但影片並沒有明確告訴我們,電影開始之前,亞瑟怎麼了。
咱們先說結論好了,《小丑》的解讀空間和角度有很多也很廣,影片充斥著幻覺和現實,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交錯,這些就像電影開始亞瑟的眼淚一樣,我們找不到答案,或許根本就沒有答案。
所以在這裡,我選擇相信影片所比喻的,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這個小丑代表著壓抑,無序,暴力,傲慢,混亂,癲狂,仇恨等等所有人性的負面和惡。
而亞瑟的精神狀況和周遭的經歷,正在讓亞瑟心中的小丑慢慢甦醒。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小丑》最早的第一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