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追尋商業中國 作者:風格1

聞報道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讀賣新聞》的記者山本和郎在他的報道中寫道:“中國的遼闊大地上春意盎然。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三十個春天。田野裡,農民們揮鋤春耕;工廠裡,鐵槌聲叮噹作響;而在越南邊境,曾響起了春雷般的炮聲。這是開始向‘四個現代化’邁進的中國繁忙的春天。這是九億人爭分奪秒,為把中國建設成‘繁榮昌盛的國家’,在新的旗幟的指引下行動起來的春天。”

中國在一年半前好不容易結束了持續十多年的劇烈動亂的年代,開始向現代化突飛猛進,以求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現在到處都是變化。上海的國營百貨公司掛出了“百花齊放天地新”的招牌,出售流行服裝,女裝特別暢銷。在南京無線電工廠,“四人幫”最猖狂時代下降到極點的出勤率已經得到了改善,日本人採訪的資料是“據說上升到了平均93%左右”。但日本人依然覺得7%的缺勤率不能理解,這和日本人以為中國人為了提高生產而“像白家鼠那樣辛勤勞動”的想法並不一致。

中國人對日本戰後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很感興趣,日本記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競爭”。在幾年前,要是中國人聽到這樣的解釋的反應一定是“中國沒有競爭,只有鬥爭”。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中國人的目標不再是“階級鬥爭”或者是“打倒修正主義”進而完成“革命”了。中國反省了這種錯誤,並試圖把精神刺激改為物質刺激,從無競爭的社會轉向競爭的社會。農業方面是保證自留地,提高農作物收購價格,容許自由市場;工業方面則是恢復獎金和年終獎制度,強調企業獨立核算等。但在1979年,工廠的工人無論多麼怠惰,他的上級把他開除的現象,還幾乎沒有。

《讀賣新聞》來訪的成員中有一些人在五年前也訪問過中國,那時候,中國人無論回答這些日本記者什麼問題,第一句話一定是“毛主席這樣教導我們”,但現在,中國人開始用自己的話談自己的事情了,就連好奇心和慾望也不加掩飾地表露出來。一個隨團的翻譯“打算帶著老婆作‘空中旅行’”這句無意間流露的話,表達了中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很多人現在開始希望擁有更多的耐用消費品。這時的熱門商品,是黑白電視機、電冰箱和立體聲收音機或者是縫紉機,但就在兩三年前,中國人最熱門的商品還是腳踏車、手錶、照相機。還有些人開始憧憬“寬敞的住處”。工資雖然低,但中國人的存款卻意外地多,這是因為當時的衣食住宿費用還比較低,而且在城市,大多數醫療費還是公費的。在民眾嚮往“富裕”生活的願望上升的情況下,各個城市的幹部都一致地表明“供應量趕不上需求”。在日本記者參觀的南京最大的百貨商店裡,縫紉機、腳踏車、收音機這些商品在兩個星期前就售完了,新貨也未到來。而且,南京還算是好的,西安、合肥這些城市的供應量差距就更大了。

在精神層面,中國人也出現了改變。當時25歲的盧新華在1978年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傷痕》,這篇小說讓他一舉成名。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其實比較簡單,但是通篇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個人感情,這在過去的正式小說中是想象不到的。女主人公和她在“下放”地點結識的青年之間的愛情,也沒有給它加上什麼政治意義,只是樸素地作為年輕人之間的戀愛而加以描寫。這種坦率地表達一個人懷念骨肉親人和由於苦惱而造成傷痕的愛情,在當時的年輕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鳴。

商業精神正在復活,房租、飯費漲勢驚人,這讓確信“社會主義國家沒有通貨膨脹”的外國人目瞪口呆。但是,供應者還是處於強勢地位,北京王府井商店裡響徹店裡的叱吒聲足以讓外國旅遊者退縮,清潔工一邊驅趕著顧客一邊打掃衛生,這時候還沒有“顧客是上帝”的說法。

但是中國的確是在進步。大學生充滿了旺盛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仔細地琢磨別人的每一句話,想把新學到的知識經過消化後變成自己的東西。

▲虹橋▲書吧▲。

第10節:1979年30歲的中國(4)

百貨商店開始思索新的採購方式。上海一家有代表性的百貨店幹部說:“我認為,像我們這樣的銷售部門,若不建立能夠從很多工廠自由選擇購物物件的制度,就不能培養出供貨單位(工廠)真正的責任感。”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計劃經濟的弱點。

此時的中國官員也已經開始認真地研究同通用汽車公司、迪爾公司、傑內斯科等開辦合資企業的各種方式。但是中國並不能保證這些公司很快回收利潤。可口可樂輸入中國的飲料量這時相對來說還不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