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料中的馮玉祥和張作霖之間的戰爭於 1925 年最後幾個星期開始。到這
年年末馮已明白他不能取勝,他放棄他的職務離開了這個國家,希望他的下
級能夠在隨後講和中給他保留下點什麼。張什麼也不給保留;這個滿洲軍閥
這時與吳佩孚結盟,吳對馮懷有強烈仇恨;張繼續攻擊馮的部隊,打算將它
徹底消滅。他差一點就成功了;到 1926 年年中馮的部隊衣衫襤褸、潰不成軍
地撒退到西部。他們的訊息還會聽到,但張和吳暫時成了十足的勝利者。當
然,他們的勝利預示了狼狽不堪的北京政府的又一次變化。
1926 年 4 月馮的部隊以段祺瑞陰謀陷害他們為理由試圖逮捕他。段到使
館區避難;雖然馮的部隊被趕出北京時,他能很快返回執政府,但是張作霖
決定反對保留段的職位。因此段失去支援,於 4 月 20 日去職。當張作霖和吳
佩孚還沒有決定怎麼辦時,北京有幾個星期沒有全國性的政府。最後組織了
一個“攝政內閣”,實質上是一個由佔統治地位的軍閥們委任的政客的委員
會。在 1926 年剩餘的全部時間裡,它經歷了多次變動,然後在 1927 年初組
織了一個新的攝政內閣。攝政內閣表明,前一個 10 年中一直在發展的北京政
府的衰落達到了極點。從 1926 年年中到 1927 年年中,這些攝政內閣“並不
比電影中的統治者具有更多的實力”。財政總長沒有錢。交通總長無鐵路可
管,因為鐵路全在軍隊指揮官的手中。教育總長總該管理公立學校,但這些
學校被關閉,因為不能支付公用事業的費用,教員也領不到薪金。內務總長
“不能任命哪怕是一個下級而不首先考慮軍閥的願望,這個軍閥正好控制這
個下級將去工作的那個地區”。地方官員透過當地領事館解決和外國政府的
一切爭端,外交總長因而無事可做。陸軍總長對全國的軍事單位並無權力;
他受最有權勢的軍閥指揮。①
① 謝里登:《中國的軍閥》,第 138—148 頁。麥科馬克曾披露證實日本人所起重要作用的事實,見其《張
作霖在中國東北》,第 131—145 頁。
① 侯服五:《中國的中央政府,1912—1928 年:制度研究》,第 158—159 頁。
在這種情況下,掌握實權的人終於進而承擔政府的正式職責,這將使任
何人都感到寬慰。張作霖於 1927 年 6 月 17 日宣佈自己為大元帥,並組成軍
政府。儘管設立了一個內閣,包括一個總理,但這個政府大體上是由張的部
下組成,他像一個軍事獨裁者那樣進行統治。但是,和 1916 年以後的所有全
國性政府一樣,張的政權的權力只能達到他兵力所及的地方,這就是說主要
是滿洲、直隸和山東。甚至這個勢力圈也很快受到了挑戰,因為廣州的持不
同意見者已經組織了一支革命軍,而且開始北伐,要從軍閥的手裡奪取中國。
張的部隊最後戰敗,他於 1928 年 6 月逃離北京。
北京軍閥政治鬥爭這段可悲的記載表明,1928 年以前的立憲政府的失敗
不應當理解為有效政體的衰落,而應當理解為從來沒有能力建立這樣的政
府。段祺瑞、吳佩孚和其他全國性的領袖有時對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建立
了有實力的軍事控制權。但是這種成就主要是在軍事上;從來沒有隨之或與
之結合而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從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