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了一個新的省政府。這次軍事政變是以“護黨”
的名義發動的。李濟深在香港至上海途中的船上無計可施,而汪精衛公開表
示對整個事件毫不知情。①
在上海,很少人相信汪精衛。他的政治地位被這次政變削弱了,雖然它
② 高蔭祖:《中華民國大事記》,10 月 14 日、11 月 1 日和 8 日。又 S。伯納德?托馬斯:《1927 年的中國
革命和廣州公社中的“無產階級霸權”》,第 21 頁。
③ 董顯光:《蔣介石》,第 100—101 頁。結婚日期是在 12 月 1 日,採用民間和基督教的儀式。後來蔣介
石皈依基督教。
① 入江昭:《帝國主義:探求遠東新秩序》,第 157—158 頁,根據日本外務省的記錄。
② 高蔭祖:《中華民國大事記》,第 274 頁。英國外交部 405/255,機密,《關於中國的進一步通訊》,第
13448 號,1927 年 10—12 月,第 116 號,附件,廣州總領事璧約翰致北京藍普森,1927 年 11 月 22 日,
描述了前幾周廣州的政治,包括宋子文的來訪。
① 李雲漢提供了生動的報道,他引了黃紹竑和李濟深對張發奎的尖銳指責:《從容共到清黨》,第 790—
794 頁。高蔭祖:《中華民國大事記》,第 275 頁。《關於美國外交關係的檔案,1927 年》,2,第 35—
36 頁。總領事璧約翰在前面所引的報道中推測,李濟深並非受騙,而是知道自己在廣州地位不穩才去上海,
由黃紹竑來“揹包袱”:根據掌握的證據,這似乎不可能。
已加強他的支持者對富饒的廣東的控制。上海的幾個老黨員——胡漢民、吳
稚暉、蔡元培、李石曾和張靜江——因他背信棄義對他嗤之以鼻,其中有幾
個拒絕見他。李石曾譴責這次政變是共產黨的陰謀,列舉政變前的一系列事
件和政變後不久他收到的報告以支援他的指責,而汪精衛當然否認這種指
責。根據汪的說法,政變完全針對不合法的中央特別委員會。可是,指控—
—未必是事實——在幾個星期內對汪精衛非常有害。剛從唐生智手中贏得武
漢的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大為惱火。他們甚至討論進行一次軍事討伐,在
廣州再把李濟深扶上臺。這樣,在上海進行的爭取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會全會
的初步協商,就在不協調的氣氛中開始。在那些擁護中央特別委員會的人和
像汪精衛那樣的反對它的人中間,這種不協調特別厲害。胡漢民和汪精衛之
間的宿怨一如既往,毫無和解之勢。蔣介石因在前三個月中沒有與國民黨政
治發生關係,就處於進行調停的有利地位。初步的“閒談”於 11 月 24 日在
上海法租界他的公館內開始。②
計劃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會全會的較正式的“預備會議”於 12 月 3 日至
10 日在蔣公館舉行,中執委和中監委的 80 名委員和候補委員中的約 35 名成
員參加,但是各派別之間的爭論與以往一樣激烈。12 月 2 日,即會議召開的
前一天,南京政府因張發奎、黃琪翔“勾結共產黨”的政變而下令對他們進
行軍事討伐,由於南京政府是有問題的中央特別委員會的產物,鬥爭更被它
的命令所激化。互相進行指責和施加彈劾的威脅,由於這個或那個集團拒不
參加核心會議,只能舉行四次會議。最後,在 10 月 10 日,在蔣介石發表了
妥協和團結的呼籲以後,汪精衛提出一個解決辦法,即要求蔣介石恢復其總
司令之職。為了黨的團結,他還明確表示他有意退隱。汪精衛的動議被一致
透過。的確出現了一個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及其他將領通電要求蔣介石
復職的運動——這個運動多半是蔣介石自己策劃的。雖然蔣將軍沒有立刻表
示他的決定,預備會還是表決透過要求他負責召開應在 1 月 1 日至 15 日舉行
的第四次中央執行委員會全會。一切有爭論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