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4 / 4)

1899—1900 年義和團起義的反思》,載《牛津人類學學會雜誌》,10。3(1979 年),第 115—138 頁。

第 2 章 經濟趨勢,1912—1949 年

導言:概述

要概述從清末到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期的中國經濟史,調子必然是低

的。在 1949 年以前的年代,看不到趨於總產量持續增長的“起飛”,及其帶

來個人福利增長的可能性。絕大多數中國人至多不過勉強維持生存而已,對

此,硬心腸的人也許會說,他們早已習慣了。在始於 30 年代中期的戰爭與內

戰的艱苦十年中,許多人的生活水平甚至還不到向來的那種水平。①

對僅有的一點明確知道的資料作仔細的思考後,我認為,在 1912—1949

年間總產量的增長很慢,人均收入沒有增長。平均收入也沒有任何下降的趨

勢。雖然 19 世紀後期開始出現的很小的現代工業和運輸部門以比較快的速度

繼續增長,但在 1949 年之前影響極小。有關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力和資

本的供應,基本上保持不變。人口的職業分配幾乎不變;儘管在這 40 年中城

市人口有所膨脹,城鄉比例卻沒有重大變化。雖然從國外和國內工廠引進一

些新產品,但數量上微不足道,對生活質量幾乎沒有影響。為建立信貸而設

置的機構依舊數量少而能力差;統一的全國市場從未組織起來。相對地說,

對外貿易對人口的大多數並不重要。在整個中國農村,保持著高出生率和高

死亡率的人口統計模式。經濟困苦成了中國,特別是中國農村的地方病,1937

年戰爭爆發後可能更加深重。然而,最終把這種困苦與並非經濟過程本身所

決定的政治目的掛鉤的中國社會的領導精英們當中,有影響的一部分人的價

值觀念沒有發生深刻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說經濟制度是會崩潰呢,還

是會向現代經濟增長迅速前進。作為一種制度,中國經濟甚至到了 20 世紀中

葉仍停留在“現代前”時期,只是到 1949 年以後才告結束,而且是作為勝利

的共產黨明確的政治選擇的結果,而不是主要地作為致命的經濟矛盾的結

果。

雖然民國時期的數量指標沒有顯出大的變化,但中國在 1949 年時與在

1912 年時畢竟不同。很小的工業和運輸部門,也許還要加上工藝技能和複雜

經濟組織的經驗的積累——幾十萬已經“現代化”的工人、技術專家和管理

人員——為人民共和國提供了基礎,使它能夠並且確實進行了建設。

粗略地看,1949 年之前的中國經濟可以看作由兩部分組成:一個很大的

農業(或農村)部分,包括大約 75%的人口,和一個很小的非農業(或城市)

部分,以半現代的通商口岸城市為主要基地。中國農村出產佔全國產出量 65

%的農產品,也利用手工業、小買賣和老式運輸。有一個與城市的聯絡變化

不定的農業腹地附屬於城市部分。它主要分佈在通向港口的河流沿岸和鐵路

沿線,它可以與中國農村的主體區別開來,因為它在較大程度上與城市部分

的沿海和沿河城市貿易。

農業部分主要由 6000 至 7000 萬個家庭農場組成。其中大概有 1/2 是自

耕農,1/4 是半自耕農,他們租種若干土地;其餘 1/4 是佃農。這些家庭居

住在幾十萬個村落裡,這些村落佈滿

① 本章不考慮共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