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來管理民事和軍事的自封都督,“威令本自不行,功過安從
責課?厥後亟籌分治,民政別置長官,而乃簡令朝頒,拒電夕告”。首先需
要辦的事,是“規復政令之紀綱,建行國家之威信”。①正如英國公使朱爾典
6 月初同總統進行了長時間談話後所報告的那樣,“袁已下定決心不惜一切
代價取得在中央政府領導下的各省統一……”。②實現這一目標符合袁及其政
權的利益;而袁可能爭辯說,而且確實有說服力地爭辯說,鬆散的聯邦使中
國處於衰弱的、無防禦的地位。
這種立場所具有的吸引力,在袁的隨從人員以外也有影響,並有助於孤
立激進分子。國民黨以外的主要政黨都支援中央集權的政策。少數都督不是
其任職省的本地人,他們對全國水平上的同盟者頗感興趣,因而可能同袁合
作,因為袁反對省自治的各種極端形式。湖南出生的雲南都督蔡鍔,看來就
是一個例項。不到三年之後,蔡成功地領導了對袁政權的一次進攻。可是在
1913 年,他擁護中央集權的全國性政府,同袁合作反對革命黨人。①有些都
督不是國民黨員,但統治著親國民黨情緒相當濃厚的省,他們在開始時也可
能歡迎袁的干預。湖北的黎元洪、四川的胡景伊(胡景伊是四川的軍事首腦,
但不是都督——譯者)就是兩個例子。
只是在後來他們才懂得,袁既然厭惡省自治,就會把他們也趕下臺,但
已經為時太晚了。
當時,反袁運動不善於結成廣泛的聯盟。國民黨本身在省自治問題上就
是四分五裂的。1913 年的革命黨人,雖然利用了各自治省積聚起來的力量,
但與宋教仁去冬的選舉運動相反,沒有明確地以各省權利和地方自治的捍衛
者的面目出現。對於全神貫注於省內事務和地方事務的許多人來說,宋教仁
遇刺和袁世凱在北京對國會的作法,本身是遠方發生的事。當時觀察家的印
象是:1913 年的起義沒有把士紳階層和商業知名人士爭取過來,也沒有試圖
去動員廣大民眾。
袁反對二次革命領袖的政治立場,在國內得到相當程度的支援,除此之
外,袁還擁有第二個優勢:外國的支援。外國列強的關心是一種混有災禍的
幸事,因為它附有許多條件。列強普遍對袁抱有信心,相信他能最好地在中
①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重印於沈雲龍編:《袁世凱史料彙刊續編》,第 68—69 頁。
② 朱爾典,北京(1913 年 6 月 5 日),FO228/1852。
① 謝本書:《論蔡鍔》,《歷史研究》(1979 年 11 月),第 47—61 頁;唐納德?S。蘇頓:《省黷武主義
與中華民國:滇軍,1905—1927 年》,第 141—161 頁。
國維持符合他們利益的秩序,而這種信心也正符合袁當前的需要。他們確信,
袁能夠不顧憲法,無視國會,簽訂“善後大借款”。因“善後大借款”而得
的收入,在其持續期間,給了袁勝過他的對手的巨大優勢。他不僅可以收買
到叛變了的國民黨國會議員的支援,而且還可以收買到自治的軍隊司令官的
支援,比如山東的張勳——袁的對手也在爭取張勳,不過沒有成功。進一步
說,有了這些資金,袁自己的部隊發軍餉的能力就有了保證,這種狀況對士
氣是有好處的。這次借款在金融上、政治上的代價甚高,但在軍事戰役前夕,
擁有大量現款的優勢是充分的補償。可以公正地說,銀行團為袁戰勝國民黨
領袖提供了資金。
英國有一個信念:統一的中央集權的中國,會在貿易上竭力迎合英國的
實力,並能最好地保護在中國的外國人及其利益,這是一個老信念了。這個
信念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以後。因此,在華的英國外交官、銀行家以及英國
外交部都特別熱衷於支援袁,他們熟悉他。二次革命期間,中立和不干涉的
界限經常遭到破壞。最富戲劇性的是,英國作出安排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