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4 / 6)

70 年),第 532—535 頁。

消費的穀物的面積,人口從 1910 年的 1800 萬上升到 1940 年的 3800 萬。 ①

這樣,使用“傳統”技術的滿洲農業的大面積耕種的發展,在農業總產量的

增長中佔一個很大的份額。在江蘇、湖北、雲南和四川,耕地面積也有小的

增長,但其中絕大部分產量的增長是由於在一些地區採用了以前未使用的最

好的傳統耕作方法。現有農田增產的部分(也許是大部分)來自投入更多的

勞動。

在 30 年代初的不景氣到來之前,中國農戶對持續增長的出口需求、有利

的價格趨勢和可以得到的城市非農業就業機會的反應,既促進了滿洲邊疆的

開發,也促進和加強了對傳統技術的使用。結果增加的農業產量,從統計上

講足夠供養中國的人口,因為人口增長率不大——年均不到 1%。緩慢的增

長率是由於相對的高出生率和高而波動的死亡率的結合,這反映了普遍的低

生活水平、不良的公共衛生條件和對天災人禍缺乏抵抗力。農業產量被認為

充足,只不過因為普通中國人依舊很窮,人口增長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制

約。在這些悲慘的限制內,出口和城市部分的工業對商品作物的需求,允許

某種程度的向獲得較高單位面積收入的作物生產的轉移,特別是在較小的農

場。

直到 1931 年,價格對農民都有利(見表 14)。20 世紀頭 30 年的總的趨

勢是上升的——農產品價格、農民購買的包括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在內的商

品、地價、農場工資和稅收通通增長了。儘管在 20 世紀 10 年代,農產品和

工業產品之間的貿易條件有波動,但在 20 年代,條件對農業愈來愈有利,表

明農民得到的價格比他付出的價格上升得甚至更快。在 1913—1931 年間,農

產品價格上升了 116%(如果我們用表 14 中卜凱的指數),而農民所付的價

格上升了 108%。在同一時期,地價上升 63%,農場工資上升 75%,田賦上

升 67%。在華北,工資有落在物價後面

農產品價格、貿易條件、地價、農場工資、土地稅指數,

表 14 1913—1937 年(1926 年=100)

① 埃克斯坦、趙岡和約翰?張:《滿洲的經濟發展》,第 240—251 頁。

(1)農產品,

(1)÷ 所 有

工 業 品 的

( 2 )貿易條件

(1)÷u28040X費

(1) ÷ 農 民

(4) 農

年份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批發價格

天津

61

58

58

61

70

64

59

77

上海 中國*

58

59

61

65

69

69

69

80

品批發價

天津

82

78

74

72

77

67

61

76

上海

批發價格

天津

86

83

81

81

83

74

63

79

上海

所付價格

中國*

89

92

90

92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