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5)

《中國經濟雜月刊》,20。3(1937 年 3 月),第 301—314 頁。

文化機構中,又有許多新職業在逐漸出現。

但這個現代工業、商業和運輸部門,絕大部分依舊僅限於條約口岸。它

只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取代了傳統手工業、現存的銷售體系和依靠人力、畜力、

大車、舢板、帆船的運輸。幾乎沒有外部效應,例如,以改進了的技術(新

種子、化肥、現代水利、農業機械),或更有效的組織(信貸、穩定的銷售、

合理化的土地使用)的形式進入農業部門。①首先在條約口岸直接感受到的世

界市場上銀價或中國農業輸出品行情的波動,有時候能波及農村。但總的說

來,直到 1949 年,農民地區和條約口岸經濟依舊只有很鬆散的聯絡。

① 羅茲?墨菲:《外來人:西方在印度和中國的經驗》,對條約口岸的經驗提供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考察。

人口

在對可以得到的中國人口統計的操作處理方面,也許已經達到了報酬遞

減。1953—1954 年的人口普查記錄報告中國大陸有人口 5.83 億,這是到現

在為止作出的最接近於中國人口準確數目的人口普查記錄。這個巨大的數字

與這樣一些估計如 1948 年國民黨的官方數字 4.63493 億有矛盾;但不論 1953

—1954 年的普查技術上有何缺點,國民黨官方的這個數字以及其他幾十種官

方和民間的估計與之相比,都更多地依據猜測。①人口在 1953 年接近 5.8 億,

很符合 1912 到 1953 年平均增長 0.8%的推斷,這樣的推斷對因起伏不定的

高死亡率和相對穩定的高出生率之間的差額造成的慢而不規則增長的人口統

計工作來說,可能是意料中的。袁世凱任總統的時期(1912—1916 年)、南

京政府的十年(1928—1937 年)和人民共和國最初的年代(195O—1958 年),

雖然得不到統計資料,但人口增長看來很可能大於這個平均數,補償了軍閥

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和 1937—1949 年的內戰時期可能是負數的人口統

計結果。1912 年以大約 4.3 億為起點;1933 年中國大陸的人口大約是 5 億,

到 1953 年增長到 5.8 億。

劉大中和葉孔嘉對 1933 年總人口的職業分類作了詳細估計(見表 1)。

從個別省份或城市前 20 年比較零碎的資料來判斷,

① 在 20 年代和 30 年代,對官方的人口估計來說,4。7 億上下似乎是一個吸引人的數字:南京政府內政部在

1928 年企圖作一次人口普查,根據 16 個省和特別自治區的“報告”和該部對 17 個省的推測,得出一個

474787386 的估計。同一個部在 1938 年發表了一個根據 1936—1937 年的地方“報告”編纂的數字

471245763。

總人口

A.農業人口

表 1 職業分類, 1933 年

百萬

500.00

365.00

5 億的%

100.00

73.00

1.工作人口,年齡 7 — 64 歲

a.只從事農業

b.混合農業與副業

Ⅰ.農業

212.30

118.78

93.52

86.13

42.46

23.76

18.70

17.23

Ⅱ.工業

Ⅲ.商業

Ⅳ.運輸

Ⅴ.其他非農業職業+

2.7 歲以下兒童

3. 7 歲以上學生

4.65 歲以上

5 失業或閒住,年齡 7 ─ 64 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