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經國巨賈呂不韋(1)

前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商業的重視是空前的,“商海弄潮兒”成了智慧、勇氣、能力、成功和財富的象徵,財經類的書籍成了暢銷書,國內外成功商人的“商經”也被許多人奉為圭臬。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古代的商人如何經商?他們留下了什麼樣的商經?對我們今天的經濟活動有何借鑑作用?

然而不幸的是,中國過去是個重農輕商的國度,自古以來,經商便被視為“賤業”。古代的四大行業,所謂“士農工商,四民有業”(見《漢書·食貨志》),商業是排在最後的。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之類,從對商業和商人的歧視這個側面,也說明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極不發達。

然而,人類又確實離不開商業。商業,是人類社會自然發展的產物。早在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商業即已出現。《史記·三皇本紀》載:“炎帝神農氏……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易·繫辭下》也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日中時設立集市,招徠四方民眾,聚集各種貨物進行交易,交易完了,集市也就散了,人們各自得到所需要的物品。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用八個字作了總結:“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史記·貨殖列傳》是古代唯一一篇專門為商賈立傳的作品,這在當時和之後近兩千年的時間裡,可謂驚世駭俗之作。雖然司馬公的思想是先進的,但迫於世俗的壓力,他特意將《貨殖列傳》放到了全書的最後,以示商人連算卦、看相的地位都不如(在《日者列傳》、《龜策列傳》之後)。即使這樣,仍為一些“正人君子”所不容。如班彪、班固父子便認為司馬遷為商賈立傳是“輕仁義而羞貧窮”、“崇勢利而羞賤貧”。

然而有趣的是,儘管古時的統治者都重農輕商,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很低,商業卻仍是致富最快、富有魅力的一個行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引用了一句當時的俗語:“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依市門。”這句商諺所總結的規律,可以說亙古不變,直到今天也沒過時。

根深蒂固的專制制度導致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長期停滯。在艱難的環境中,中國商人頑強地生存著,每朝每代偶爾也會出現幾個富商巨賈。回顧一下他們的經商曆程,總結一下他們的商業經驗,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應當不無裨益。

譬如說起當前比較熱門的風險投資,稍有歷史知識的人便會想起兩千多年前戰國後期的經國巨賈呂不韋。

呂不韋工於心計,敢想敢做,“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他在趙國都城邯鄲經商時,遇到了被派到趙國做人質的秦昭王的孫子異人,一見之下,呂不韋便萌生了“奇貨可居”的念頭。將異人當作商品來投資,以期在幫助異人登上秦國王位後收穫“立主定國”所帶來的“無數”倍的收益。

呂不韋當時並不知道,他的策劃和行為毫無疑問地使他成了後世風險投資業的鼻祖。

以投機商業的手段投機政治,由經商而經國,呂不韋的氣魄之大、信心之強,眼光之遠、心計之深、創意之妙、謀劃之秘、辦法之多、預見之準、收益之豐……都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說他是古今中外第一風險投資商,當不為過。

呂不韋由經商而經國,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鑑、值得揚棄的東西。尤其是他在進行風險投資時的言行,實際上就是他給後人留下的寶貴“商經”。

如他所說的“奇貨可居”一語,已經成為一句成語。了了四字,便道出了進行風險投資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作為商人的呂不韋將政治也當成了生意,他卻有所不知,搞政治不同於經商。在專制時代,經商失敗,頂多傾家蕩產;而搞政治失敗,則會家破人亡,甚至會株連九族。所以,最終,呂不韋還是賠了,賠了個家破人亡,賠了個乾乾淨淨。他經商成功後的輝煌和經國失敗後的悲慘,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

本書著重介紹、分析呂不韋的商業思想和他由經商而經國之歷程,其中也援引了一些古今中外富商巨賈的經商案列,作為對呂不韋商業思想的補充說明和引證。筆者希望透過對呂不韋留給後人的“商經”的分析,以及對呂不韋可悲結局的反思,能使讀者得到一定的啟迪。當然,筆者並非商界之人,限於學識,書中不當之處一定不少,尚祈讀者不吝賜教。

李鐘琴

2004年初春於淄博

第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