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在內都頗有些輕鬆的感覺,之後竟是很少有人會和朗生爭奪戰功。
對劉毅兄弟而言便更是一種強化的鍛鍊,在盧中郎麾下打仗你只要按照吩咐行事便成,最多是在實際戰陣之時加上自己一點心得,可單獨領軍作戰就完全不一樣了
。士卒的乾糧攜帶是否充足,如何行軍既能保證速度又能保證戰力不受損失,面對敵軍是正面突襲還是給予偷襲,用何種陣型兵種又該如何配合,這些都要靠你自身去加以決斷,而一旦犯錯就有可能影響整個戰鬥的走向,最輕也是士卒的性命。
盧植和漢軍眾將會為劉毅出去單獨作戰感到輕鬆,但對朗生而言這卻是一種享受,隨著戰鬥的不斷增多他發現自己似乎天生就對戰場有著一種敏銳的直覺,在某些關鍵時刻需要迅速決斷之時他的第一感覺往往就是最為正確的,時候加以分析推斷總能找出為何如此去做的很多理由,但當時就只是一念之間!那感覺也極為清晰。
今天劉毅接到的任務又是伏擊對方的運糧隊,兩千多名士卒已經在山谷兩側的草叢之中隱伏了下來,每次遇到這種地形恰恰就是劉毅的專長,上個月盧中郎還帶領眾將觀摩了他的一次伏擊,繳獲糧食二十大車,殺敵四百多,重要的是沒有傷亡,士卒們甚至連俘虜都懶得抓。除了雙方戰力的差別之外劉毅的排兵佈陣就是關鍵,他總能找到最有利隱藏的地點和最為合適的出擊時間,山林便是他的主場。
劉毅頭戴草懷趴在草叢之中,右耳則是貼在地面之上,以這種方式他就能聽出兩裡之外敵軍的腳步,甚至大概估測出對方有多少人,而一向作戰勇猛果敢的張十八則遠遠的趴在山坡之上,下半身更被泥土所覆蓋,全軍上下兩千多人有這個待遇的也僅此一人。
說起來這還和劉毅第一次失敗的伏擊戰有關,說是失敗是因為被敵軍提前發現了他們的蹤跡,結果伏擊戰打成了遭遇戰,雖然也是戰果輝煌但在劉毅看來卻是不成功的,倒不是因為地形選擇的不好或是時機選擇的不對!只不過張十八在不對的時候放了一個屁,那個屁的聲音還超人的響亮,幾乎整條山谷都能聽見那種蓬勃的聲音!
附耳在地上有一盞茶的時間,劉毅抬起頭來發出了幾聲惟妙惟肖的鳥叫聲,過不多時對面也傳來了相似的聲音!朗生在山林之中多日這些都屬於基本技能,而對面發聲的則是甘寧,身為長江水道之上的霸主人物,劉毅軍中很多暗號手勢都是興霸加以設定,往往也會極為隱蔽,而他們兄弟兩透過鳥叫聲進行交流絕不在常人言語之下。
至少二十五輛大車,隨行人員兩千餘人,劉毅的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又要發財了,二十五車糧食完整的繳獲下來有十六車都是歸他自己的,剩下的接濟同僚?不是不可以,可劉大少爺會是吃虧的人嗎?想要拿東西沒本事交換是不可能的,陣法或是用兵心得都成,但有一點可不能糊弄劉大少爺,否則他楞起來盧中郎的面子都敢不給。
很快遠方的谷口就出現了黃巾士卒的身影,這一次似乎有些不同,很少會有黃巾士卒擁有如此齊全的甲冑,那些大車之上裝的也不全是糧食,應該還有兵刃木材等戰略物資,看看那些大車的執行速度和車軸的深度朗生就能做出如此的判斷,比尋常糧草要重的多了。
帶頭的那位將領全身披掛,身軀雄壯氣勢不俗,頗有些武勇之士的模樣,他竟然還會命令士卒往兩邊山上發射箭矢和丟仍石塊,以此來查探是否有敵軍伏兵的存在,和劉毅以往見過的那些黃巾將領很有不同之處,而且那些士卒的行動也很是矯健,單看佇列便比以往的那些運糧隊要齊整有序的太多,此時劉毅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了起來。
一般而言谷口會是伏擊戰最好的地形,但劉毅很少會在那裡佈置伏兵,就是因為很容易被敵人發現,他排出的伏擊陣型也是很有層次士卒們散的很開,那些箭矢不過是探路之用,在這種地形條件下想要射在敵軍身上需要很大的運氣,往往如此的試探也不會持續太久,敵軍越是如此就證明車上的軍資越為貴重,既然已經來了劉毅就絕不會允許他們在自己眼皮底下溜掉。</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