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九章 眾望所歸(2 / 3)

小說:狼行三國 作者:諸葛不要太亮

基礎。

作為天下實力最為強勁的諸侯,在今後一統天下的作戰之中攻堅將會成為燕軍的主題,敵軍是會想盡一切方法利用雄城堅城來消耗燕軍強大的戰力!而攻城戰在冷兵器時代無疑是戰損最大的一種,其中極為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南宋末年蒙古攻擊軍事重鎮襄陽,以其足以橫掃整個世界的強大武力卻在襄陽城下一籌莫展達十數年之久,劉毅不知道在此城之中是否有著似郭靖黃蓉這般的傳奇人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漢兒女萬眾一心的決死之意當是無比堅定,最後的失敗在於南宋本身的積弱以及雙方武力之間巨大的差距,與軍民的鬥志無關。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攻城戰之中守軍與百姓的鬥志對攻擊一方而言就會是最大的難題,如何能夠採用有效的手法削弱對方的這種意志自然是研究攻心之法的主要方向,而宣傳戰無疑便是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漢末之時的諸侯爭霸還是屬於內戰的範疇,一般而言百姓是不會似對待異族那般對付自己的同胞的,可這也有著一個前提,就是那些同袍不能威脅到他們的生命與財產,想要瓦解民心,劉毅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其安心。在這一點上燕軍一貫的良好表現與燕王一言九鼎的生命無疑是兩塊亮閃閃的金字招牌,可謂有口皆碑。

其實在攻城戰之中還有著很多所謂的絕計,比如決水,斷水甚至是投毒,單從打擊對方有生力量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劉毅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採用此法的,如果他想,毒王就會成為最大的利器!採取這樣的手段打擊的絕不僅僅是對方計程車卒,更會針對城中的大漢百姓,而在劉毅眼中這些百姓已然都是他的治下子民,攻下堅城導致屍橫遍野十室九空那這所城市就不要也罷。

在戰場之上的確需要無所不用其極,但在還有手段可以利用的情況下劉毅絕不願採用那些絕計,戰爭之中士卒傷亡乃是軍人的天職,可百姓卻不在其列,尤其還是在內戰之中。東漢末年天災不斷,朝政昏暗民不聊生,加之其後黃巾之亂,群雄爭霸更是戰亂不休,“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曹孟德的這句名詩當真是道盡了戰爭的殘酷,這長達近百年的紛爭也使得大漢元氣大傷,其後出現五胡亂中原之局面與此也不無關係,可謂漢人歷史之中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

有幸穿越來到今世,劉毅志在一統天下,但他不願被他統一之後的大漢江山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朗生要的是富強昌盛的大漢帝國,他要有著強大富裕的國力才能更進一步的去實施自己心中的構想。從當前的局面來看,由於劉毅的加入天下已然四分,比之另一個時空之中要安定許多了,在燕地之內就表現的更為明顯,長期的穩定和物資的充足加上燕王鼓勵生育的政策讓人口有了極為顯著的增長,一千兩百萬,放在後世僅僅是一個大都市,但這已是歷史上同期人數的總和。在他的帶動之下曹劉孫三人也都採取了很多親民的政策,與另一個時空相比,此時百姓的地位與待遇是有著一定提高的,很顯然朗生的舉動是在保護整個大漢的元氣,無論成敗此心不會變。

顯然比之當世的各路諸侯,劉毅站的角度要更高看的要更遠,這是時代造成的結果,此乃宋襄之仁嗎?朗生絕不如此認為,倘若這也算宋襄之仁的話他也不怕堅持下去!而這個態度卻讓他贏得了麾下一眾文臣最大的推崇,受儒家文化的薰陶,無論是謀臣或是治政之臣抑或地方官員在他們心中都有著仁義之道並將之作為信條,只不過程度各有不同罷了,相對而言張虎多一點而賈詡顯然就要少一些。

這世上絕不乏自詡仁義來收買人心之輩,但燕王卻幾乎從未如此為之,眾人很少會在此處之上聽見劉毅的長篇大論,可他卻在用實際的作為去體現著這兩個字的巨大含義,從當年天下大旱之時無限度的接受災民入境再到黃河水災之時的親臨搶險,燕王的待民之善於惜民之意是每一個燕地百姓都可以親身感受到的,這比任何的宣傳或是將自己標榜的天花亂墜都更有實效,“燕王是個大好人”,這一句話簡單之極淳樸之至,百姓們不會用太過華麗的言語,卻幾乎是燕地各州所有百姓的心聲,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能勝過千言萬語。

比之武將而言,文臣要更趨於理想化一些,燕王的很多作為都是和他們心中所想相合的,且在此之中很容易就能為朗生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高瞻遠矚與心胸氣度所感!燕王總是能想人所未想,行創新之道,他在兩年方略之中為大漢描繪的那份藍圖便連張虎郭嘉賈詡等人都有著很多的激動,在燕王麾下效力你只要努力做好分內之事,名位與財帛便絕不會缺少,且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大王對麾下的關懷之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